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元浦说文“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摘要: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文化。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也造就了天府文化。都江堰不仅对天府之国的大地浇灌,对万物滋润,还产生与繁衍了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进行浸润和泽被的文明,这就是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的“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这十六字文化内涵同样来源于都江堰,并且是在都江堰精神的影响下发扬光大。
年4月,成都市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大会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天府文化”在这里被首次提出。所谓“天府文化”,是一支根深蒂固地活耀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地域文化,它与巴蜀文化有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天府文化”被解读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这十六字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天府人”的文化韵味。仔细考究起来,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江堰水利工程都堪称是天府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从地理角度看: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的繁荣
众所周知,在成都平原以及更广阔的地域,在远古的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被称为“蜀”的国家并且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五代帝王。或许,它并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众多的部落群体;由于史籍缺乏记载,人们只能根据像神话一样的传说以及地下发掘的文物进行古蜀历史的推断。古蜀人所在的四川盆地,在远古的时代是内陆湖,后来因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冲积使湖盆抬升而逐渐形成;在今成都的周围,存在着被后来称为成都平原或者川西平原的平坦之地,它是由岷江、沱江冲击而成的扇形平原。从地理角度看,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这个扇形平原的顶端,是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地势居高临下。此处若无都江堰的控水,岷江洪水必以雷霆万钧之势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面坡势,扫荡整个平原;而控水得当,则可变害为利,解决航运、灌溉和人们的用水问题。在古蜀国时期,因为没有都江堰,川西平原虽然被称为平原,但诚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所说:“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在三星堆区域发现了距今年的大古城遗址,但考古证明它是被洪水湮没的。说明远古时期的川西平原水患严重。传说成都是古蜀国的都城之一,虽然有“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的记载,时间似乎很早,但是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没有关于宫殿、街道、城墙这类作为城市标志的证明。公元前16年,秦灭古蜀国,之后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与(张)若城成都”,成都城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周迴十二里,高七丈”,这在周秦间,已是了不起的大城。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在《华阳国志·蜀志》说“仪与若城成都”时,有“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句。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秦赤里街当在秦城之北,……蜀王世,成都平原之冲积土部分犹洳湿,故营邑皆在赤土浅丘上,郫、新都、广都、成都皆然。”成都之所以又名“龟城”,与其“洳湿”有关,因为张仪修成都城时很不容易,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筑屡颓,花了不少时间。后来根据地形,不取直而立基础于高亢之处。这样的修建造成成都城不仅分为大小城,城墙还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在古代,神龟是吉祥灵异之宝物,人们便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称成都城为“龟城”。《搜神记》《太平寰宇记》中就有此类记载。川西平原在有了成都之后又被称为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之冲积土部分犹洳湿”的状况却是在有了都江堰之后才得到彻底改变的。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西汉扬雄《蜀都赋》
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东汉崔寔《政论》
蜀守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穿二江”这项工程肯定是与都江堰工程有关的,因为都江堰的建设有三大任务——防洪、通航、灌溉——“穿二江”与此确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当时的成都城并不大,“周迴十二里,高七丈”,为什么要“穿二江”呢?仅从防洪、通航、灌溉方面是不能完全解释的。之所以要“穿二江成都之中”,还有一个作用,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排涝。这一作用在过去被许多人忽略了。李冰建都江堰时,距离张仪、张若建成都城差不多过去了半个世纪,成都地区土质松软,低洼潮湿的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所以,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就是为了排涝。排涝的方法就是合理安排排水出路和排水方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穿二江成都之中”正是这种最好的办法。正是因为“穿二江成都之中”的排涝方式,几十年后的“汉时成都平原已全为陆土田畴”,不仅很方便修筑城堡,更有利于都江堰灌溉作用的显现。成都平原本是冲击而成的扇形平原,土质肥沃,方便自流灌溉,农业生产于是大发展。到汉时,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所以汉代不仅将郫县从九陇迁移到今天的位置,更广设郡县。原古蜀地区的蜀郡,在秦代只有成都、郫、繁、江原、临邛、广都六县,到汉时有“县十五”,即成都、郫、临邛、繁、广都、湔氐道、严道、青衣、江原、绵虒、旄牛、徙、汶江、广柔、蚕陵。都江堰的建立,为成都平原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穿二江于成都之中,为成都城市水利的发展开创了条件,使成都迅速成为中国大都市。“元浦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