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吃宵夜必去的河堤路,当年拿一毫钱就

程少为怎么挂号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4395.html

  人类逐水而居,河流供应水源提供绿地,是资源和环境的载体。古人山南水北曰阳,鼍城在漠阳江之北,所以就有了“阳江”这个美丽的名字。

  长流不息的漠阳江,是阳江人赖以生存的“黄金水道”。它具备生态功能,让阳江商业流通、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富庶文明。沿江而建的江城河堤路,不仅是宜居的江畔、热闹的街市,还附丽着深厚的商贸文化。

  漠阳江的经过岁月冲刷,诉说着古鼍城的风雨沧桑,窥视着河堤路近百年的盛景,见证着开放式沿江商埠的繁华。

河堤路,原来已有近百年历史……

  民国19年()冬,全长米、宽10.5米的河堤路落成,原来凹凸不平的河滩泥路已改成三合土路面。河堤内侧建起一排商铺,多为两三层的骑楼,前进下层用作经商,后进下层用作厨房,其他则作仓库和居室。除骑楼式建筑外,临街居民的青砖瓦房住宅,也统称为“铺”。屋面成“金”字形两流水为“一进”,通常一条铺两三进,进与进之间留有天井,天水不往外流,寓意聚财。

  河堤路有数个水陆码头,街上居民沿水巷可就近到码头汲水。各码头附近设立给客商提供住宿、仓储和推销货物的货栈,还有专为商客提供代销代运的“九八行”(代理分配方式是卖元的货,代理商获2元,货主获98元。)也相继兴起。江城西南沿河地区逐步形成商业、手工业区,以生产或经商为主的一些行业街区不断涌现,如马洲的玻璃冶炼,三铺街的爆竹作坊,大埠头的搬运站等。民国14至24年(-),台山、开平等侨乡大量建造房屋、雕楼,所需木材等建筑材料全由阳江供应,促进了江城内河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江城造船业的兴旺。期间分布在江岸的马洲、华赖、上濑、下濑、洲头等地的造船作坊共有30多家,从事造船的产业工人0多人。内中“禄兴”、“积利”、“义兴”3家老船厂早在清宣统二年()已开业。造船业带动了附带材料绳缆、艃篷、铁钉、船灰和竹丝、鱼网、桐油等的制作和生产,从业人数不下0人。

  清人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写道:“……凡食物所聚,皆名曰‘栏’,贩者从栏中买取,乃鬻(卖)于城内外”。以“栏”命名的地方,都曾是各类货品的密集交易之地,人们又称之为货栏、栏行。正如阳江民谣所唱:“金鸡阁,玄帝堂,濂溪书院近城隍。码头对过西门濑,直街行落有鱼行……”当年沿河一线就出现了各样行业的“栏”、“行”,如埠尾的咸鱼栏、竹器栏,马洲的木材栏、棺材行、木屐行……仅是沿河的马洲、兴仁河尾、打铁巷(曾集中了数间打铁铺)等处,光从事木屐行业的就有同合、合兴、同利、足安、明华、源丰、源益、源和、富强等十数家作坊。当年城乡道路绝大多数是泥土,一遇雨天,满道泥泞,人们穿上木屐走路,既清洁又方便。那时阳江城一到入夜,街上木屐声“咯、咯”作响,成为一曲交响乐。

常说的“去街”,当年是指搭乘街渡出城……

  阳江俗语有讲“开了圩就有人趁”,有了河堤街市,便招来了远近商贾和买卖人。位于马洲至打铁巷口靠河边一带,过去河段淤积较少,河水较深,不少船只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海口等地。当时河堤埠尾是商船、渔船停泊之处,因而货物装卸、商品交易均相当繁忙。

  江城西门河面船只密布,从石觉码头开始,依次排列是:远海渔船,内河船只,江春电船,木排、疍家艇等。河堤与西门濑之间已架起了上濑桥、下濑桥,还有濑背滘仔桥。

  阳江境内的圩镇,多设于漠阳江支流或境内重要河道旁边。历史上,古城与各圩镇往来,长途靠街渡(水路运输的渡船),走路则须涉过众多的横水渡(“横过江河”的渡船)。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阳江境内各圩镇的横水渡曾有多处,后来河道逐渐淤积,至民国后期仍有40处之多。据《阳江文史》资料反映,解放初江城的“横水渡”仍保留着大埠头渡、东钵渡、西岸渡、下濑渡、洲尾渡、上濑渡、园仔渡等。每天清早,河堤的谷米、砖瓦、木料、柴炭、石灰、山货等露天集市人流涌动,买卖装卸场面十分热闹。这里不仅有来自县内圩镇的货源,还有阳春、新兴方面来的粮食、木材和山货。买卖成交的粮食每天有数百担,在新谷上市期,日成交量超过千担。

  由于河道多,一些较大的村庄也都置有街渡,每天或隔天有船只往返于当地与县城。乡下人早上乘船出城,午后则坐船回村。离阳江城水路较近的麻汕、南埠、对岸、大朗、双捷等地,都有街渡往返阳江河堤,有时甚至一天就往返两三次。江城的河堤设有各街渡固定停泊点,方便人货上落。许多群众带着本乡的土特产品搭乘街渡出城销售,人们惯称去县城为“去街”。为有利经营,有的商铺根据码头和街渡停泊的位置而选址,如以批发为主兼做零售的“又昌油糖铺”,商品多是销向阳江北边乡镇及阳春等地。该店铺选址在十字马路边,地点适中,交通便利。麻汕、双捷以及阳春各圩镇来往阳江的内河船只,均停泊江城上濑渡头一带,与门店接近,该油糖铺自开业后生意蒸蒸日上。阳江之南的平冈、埠场、闸坡、东平、新洲以及织篢、溪头、北惯、合山、那龙等沿海和内河运输船,均停泊在下濑渡头一带,像“天安”等经营杂货、油糖、酒米等的店铺,选址离泊船码头不远,生意十分兴旺。

拿一毫钱就可以从河头吃到河尾……

  随着商业的发展,阳江饮食服务业也相应活跃,这类行业多集中在商业活动密集的西门河堤一带。当年设于长堤码头周边的知名酒家有“醉月”(位于今河堤路66号)、“幸福”(位于今河堤路60号)、“江城”(位于今河堤路23号)、“八景楼”(位于今河堤路50号),全都开设茶市和午晚饭市。“醉月”、“江城”顶层的午晚茶座常聘请艺人登台演唱,或由名嘴说书,凭票入座。盛夏季节,酒楼面临漠江,楼顶层晚风拂面,茶座经常爆满,不少人欲登楼临风听歌品茶,却苦于预订不到座位。

  醉月酒楼推出的名贵菜式“龙肠”、幸福酒楼著名包点“鸡肉大包”、江城酒楼的名菜“鸡汤煲大生翅”、八景楼著名的菜式“鸡蓉黄花鱼胶”……让食客食过后仍久久回味!

  由于城市人口增多,从事饮食服务业的小摊小贩大量增加。据民国后期当局统计,阳江县城有小商贩多户,多名从业人员。城里本钱多的小贩摆摊走圩,本钱少的走街穿巷,卖点心、薯芋、芝麻糊、豆腐花;有的收购烂铜烂铁、牙膏壳、表仔壳、鹅毛、鸭毛;有的修盆桶、整洋遮、染衫布、阉鸡、补镬、剃头,为招揽生意八仙过海。作家何炜明《解放前的阳江商贸活动》一文作过如下描述:

  那时,河堤早上谷、米、山货成行成市;近午白粥、面条、粉皮、糕点、猪肠碌百摊登场;每当夜幕降临,醉月楼至江城酒店一段堤边的大排档灯火通明,吆喝之声不绝于耳:

  “大乌粥、泥虫粥、及第粥……”

  “鹌鹑饭、咸鱼饭、腊味饭……”

  “食野食味道,睇戏睇成套,吃嘢就趁早,迟来无位到……”

  当时十字路口“福寿堂”药房至慈善机构“广爱善堂”(今河堤路漠江桥头东面)一段路,尽是小摊档的天下。他们背倚骑楼,在路两旁一字型长蛇阵摆开。乒乓糕、茯苓糕,王老吉、菊花茶,糯米汤圆、西米圆子,番薯糖、香芋糖,牛头皮、南风螺、髻簪螺、蚶仔、花蟹等食品应有尽有,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他们一式小字当头,以小竞大――小煤油灯、小火炉、小板台、小凳子、小碟、小碗、小价钱,一副小民小食气派。真是摊档虽小,却别具风味,饶有情趣……

  以新鲜、味美著名的河堤白切鸡销量较高,直到现在,“成记”、“全记”、“文记”、“鸡忠”、荣记”等白切鸡档都颇有名气。

  商贸和餐饮业的发展,催生了河堤老街一个又一个品牌商号。百年老字号“居安泰”甜品,以红豆糖水出名,现在仍在老地方经营;受平头百姓欢迎的开姆“仔”、强公白粥、焕叔狗肉、宽记花蟹、建记汤粉、执记糯米糖粥、沙兴的豆腐花、冯良济的罗汉果凉茶、项叔的杏仁茶等,至今还留有口碑。河堤路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美食街,当年有“吃货”说过:“拿一毫钱就可以从河头吃到河尾”,这正是河堤路“便宜兼抵食”的写照。

端午,大伙在河堤下到河中“洗龙舟水”……

  每年重九登高日之前,几百米的河堤路就会摆满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各类风筝档。城乡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喜气洋洋地前来购买风筝。

  龙是阳江人吉祥的图腾,每当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民间“斗龙船”(龙舟竞渡)就在河堤主河段举行。清末参加漠阳江竞渡的龙舟最多时达19艘,时至上世纪20年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减至13艘,解放初参加竞渡的龙舟只剩下10艘。“文革”期间,龙舟全部被毁,直至年江城才恢复蚬壳地“三角白旗”、华濠“白须”、下濑“大耳牛”、上濑“红黄旗”4艘龙舟,此后又有十多艘龙舟续年恢复。

  过去,每一艘龙舟都归属一座神庙或一座宗祠。每年端午节前,河堤路和河对岸的西濑街都搭起龙船棚,各船“龙种”(组织者)都忙于募集善款和挑选“壮丁”(桡手)集训,迎接龙舟赛事。端午节期间,群众纷纷在河堤下到河中“洗龙舟水”,成为一种祈求健康的习俗。

  龙舟竞渡的地点,年以前是在江城的漠江东河,即由下濑洲尾至上濑洲头(裹粽洲)处,全长约2公里。龙舟竞渡时,观看的群众多集中在河堤路、西濑街一带河边,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江城龙舟高大威猛,制作工艺精致,以龙旗龙须为标识。龙头硕大,龙眼传神,龙角高耸,长须飘拂,色彩瑰丽,栩栩如生。江城逆水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已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堤路“听古仔”是当年最潮的娱乐阳江人的市井文化活动名目繁多:走江湖卖艺卖药摆武档的、变魔术耍把戏的、讲古唱山歌的、摆书摊卖古董的、占卦算命、看相拆字的,各占一席之地。

  津津有味地听讲古佬“讲古仔”,也是河堤路的文化活动项目之一。每当夜幕低垂,漠阳桥头、河堤路骑楼下就会摆开多处“古仔档”,每档都聚集了好几十人。那个年代人们无钱买票看戏,家里又没有电视机,“听古仔”是个少花钱甚至不用花钱的娱乐活动,成了那时晚上人们消闲的首选。

来源

阳江日报(有删减)

陈慎光图

周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xw/8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