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饶阳县城西南3.6公里处的4个同岳村,原来是3个古村落,分别称陈屯、仇家佐、子午村,后因修建饶阳古城墙,在这里建砖窑,逐渐改为同岳村。
西汉高祖年间,饶阳始建县,县城几次搬迁,到北宋年间,饶阳县城由鲁口迁至芜篓(撤芜篓县归饶阳县),即今县城旧区。由于当年战争较多,为防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县城只建了三个城门,即东门、西门、南门,惟缺北门。当时是用夯土法筑成的土城。城墙底宽五丈四尺,顶宽三丈六尺,高四丈,高大宽厚。但是,每年夏季,暴雨会把土城墙冲出沟痕,年年都要进行补建修整,而且三个城门楼墙体的砖碱化变形。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年),河南祥符县举人杨东山到饶阳任知县。为防止滹沱河泛滥冲毁县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围城筑堤,堤上栽种柳树,同时把土城墙用砖封顶,重修城门和城楼。杨知县发现原来盖城门楼用的砖质量差,主要是土质不好,决定深入民间调查了解,新建一砖窑,以利城墙永固,还可增加民众收入。杨知县未乘轿,与随从步行来到陈屯、仇家佐、子午村。三个村的理正(村长)领着知县查看了当地原野的土质情况,感到这里有适合烧砖用的粘性土质,并且交通方便,离县城较近。知县决定在这里建砖窑,所烧青砖用来修城。于是,王、郭、赵、徐、路五个家庭合伙建起砖窑,很快烧出了特大型青砖。这里烧制的成品砖顺官道运到施工地点,崭新坚固的城门楼很快建成了。这座饶阳土城一直沿用了很多年。
明崇祯九年(公元年),河南睢州进士唐顺徽到饶阳任知县。当时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特别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转战河南、湖广等地与明军激战。饶阳县的土城墙已经败坏,一旦起义军到来,就很危险。于是,决心把土城拆平,新建砖城。把城墙由原城周四里扩为六里,变夯土城垣为青砖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墙顶上筑2米高的垛口个,炮楼20座,3座城门,上面修有精致、美观、坚固的门楼,平常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城墙四角建角楼,主要用于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
建造如此一座城池,需要大量青砖。知县唐顺徽亲自来到城南那座砖窑,发动支持这几个村新建三座大型砖窑,砖窑建成后,马上投入生产,经过扣坯、装窑、点火,第一批建城专用大型青砖出窑了。由县衙组建的运输队,把青砖源源不断运往建城工地。不到三年,一座雄伟壮观的饶阳古城建成了。
三年来,陈屯、仇家佐、子午村四座砖窑,一直青烟滚滚,昼夜不息,烧出了数以万计的高质青砖。县城建成后,城内整修街道,规划店铺,继续使用砖瓦。砖窑顺势而变,除烧砖外,又研制烧出了各种规格的琉璃瓦,以供需求。由于几个村共同建窑烧砖,人们分别按姓氏把陈屯改称王同岳。仇家佐改称仇同岳,后因仇氏绝户,又改称路同岳,子午村改称徐同岳,又新建赵、葛两个同岳。后来,人们把“窑”字改为同音的“岳”字,称为同岳村。年,土地改革时,赵同岳与徐同岳合并一村,称徐同岳。不多不少,当年的四座砖窑后以姓氏分别成了王、路、徐、葛四个同岳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