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www.a5city.com/m/本文共计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年1月23日,本该欢度春节的中国老百姓,得到了一个堪称噩耗的消息。那一天,中国政府宣布:武汉封城。
与此同时,一批批的医务人员,被紧急动员起来。连夜集结,从全国各地去奔赴武汉一线。
武汉封城,持续了整整76天。年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的那一天,无数中国人,都在电视机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那76天,是中国最艰难的时候。
在那段最艰难的时候,西方的媒体,对处在困境中的中国,各种嘲笑、讽刺和挖苦。他们自信:凭借自己远远优越于中国的制度,肯定不会重现中国的悲剧。很多政客甚至得意洋洋的开始憧憬,希望疫情的冲击,促使制造业从中国撤离,把工厂和投资搬到他们国家。
谁也没想到,风水轮流转。
年12月20日,英国伦敦封城。
从12月20日起,伦敦在内的英格兰东南部管控升级至4级封锁。非必要商店、理发店、健身房等娱乐场所全部关闭,除了教育、照顾孩子、锻炼、购物或无法居家办公的原因,在此区域的人要尽量居家,不同家庭不能聚集,只允许一对一的公共场合会面。这些防控措施暂定将持续到12月30日。
封城后的武汉,迎来的是全国各省市同胞的全力支援。
而封城后的英国,迎来的是包括欧洲兄弟在内世界各国的封锁。
12月20日,荷兰首先宣布对英旅行禁令,此后,先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急颁布了对英国的封锁令。
与英国隔海相对的法国,更是悍然切断了英法海底隧道。该隧道不仅通行欧洲之星火车,也是英国进口食品及日常用品的货车通道。禁令一下,数千辆运输卡车被困在道路上,蔓延数公里。
德国禁止来自英国的航班降落,那些已经下飞机的英国人,则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才能入境。而德国的核酸检测,效率很低,很多英国乘客不得不滞留在机场。
这两张英国乘客在德国机场滞留的照片,令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子民,五味杂陈。
一张是一堆行李旁,一位年轻女子正弯腰搬桌子,已经是后半夜,离开机场是不可能了,只能先找个地方睡一觉。
另一张,来自英国的乘客应该是太累了,将外套脱下当枕头,躺在地上就睡着了……
骄傲的英国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同胞,有一天会享受这种待遇。
让伦敦封城,让法国悍然切海底隧道,让欧美国家如临大敌的,是一株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
这款变异毒株,会大大增加病毒的感染能力,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感染能力。根据英国新发呼吸道病毒危机咨询小组在12月18日的会议纪要,新毒株感染病例的增长率比其他毒株高71%。
这个毒株的变异,其实并不意外,病毒总是在不断的变异。这个变异,甚至在很早之前,就被科学界预料到了。
病毒的变异,是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为什么近期在中国发现的,基本都是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因为在中国这种防控模式下,只有那些致病能力弱,甚至感染者根本不出现症状的毒株,才有可能骗过中国的天罗地网,形成散发的疫情。
而在欧美这种疫情几乎完全失控,病毒大规模传播的地方,越是传播能力强的毒株,越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说,欧美这种防疫模式,注定会不断筛选出传播能力更强的新冠毒株。
令欧美如临大敌的这这款新冠2.0,发生了NY突变。
要说清楚变异对病毒的影响,可能需要使用很多专业术语。简单来说,新冠想感染人类,需要如下步骤:病毒(SARS-CoV-2)的手(S蛋白)的其中一个手指头(RBD)开了细胞的指纹锁(ACE2),然后进入细胞。而现在,这根手指头出现了变异,开锁的效率变得更高了。
高了多少呢?据说是40%-70%。好消息是:这个变异虽然会增加病毒传播感染能力,但尚没有证据证明其致病能力和致死能力也会同时提高,也应该不会妨碍疫苗效果。不增加致病能力,也不增加致死能力,为什么欧美的反应那么激烈呢?既然大家打算搞群体免疫了,那感染快点慢点有啥区别?这里,涉及到医疗资源保障能力问题。公正的说,虽然欧美的“群体免疫”模式成了中国人的笑料,但欧美当初搞群体免疫,并不是政客们拍拍脑袋做出的草率决定。他们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底气的。
欧美搞群体免疫的最大底气,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所拥有丰沛的医疗资源。
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资源,尤其是重症床位数量,比中国要丰富的多,尤其是德国,人均重症床位比中国高十倍。
得到妥善治疗的新冠患者,病死几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死者主要是高龄患者。
这一点,在中国已经验证过了。中国武汉新冠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而其他省份远低于此,一些省份的新冠患者死亡率甚至低于0.1%。
武汉为什么病死率高?因为疫情爆发的太快太猛,武汉的整个医疗资源,在疫情冲击下很快就彻底崩溃了,很多患者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导致死亡率大大提高。
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新增患者数量医院的全部床位数量。中国全国动员,一批批的医疗队不断的赶赴武汉,而武汉就像一个巨大的医疗黑洞,疯狂吞噬全中国的医疗资源。
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在武汉一地投入了全国10%的急诊力量。全国四分之一的体外循环机被调往湖北。一些地方的医疗救援团队,已医院。在孝感等地方,甚至口腔科医生都被派进了隔离病房。
欧美没有中国这种动员能力,但他们确实有着远比中国丰裕的医疗资源。这也是他们觉得搞群体免疫的底气所在。
欧美当时打的如意算盘是:
不采取中国那种激烈的封锁隔离措施,以免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冲击。而是采取相对温和的防控措施,减慢病毒传播速度,同时将无需住院的轻症患者留在家里,集中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
只要需要住院医院收治能力,只要医疗资源不被挤兑,欧美就可以以相对很微小的代价,度过这次疫情。
所以,欧美群体免疫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医疗资源能否抗住疫情的冲击。
为了不让医疗系统不被疫情冲垮,欧美国家还是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是设法控制入院患者数量,具体来说就是:
根据发病人数调整疫情管控措施。如果疫情过于严重,患者数量实在太多,就采取相对严厉的社会管控措施,减少患者数量,压平发病曲线,减轻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如果患者数量相对于医疗资源而言并不算太多,就适度放松管控,减轻经济损失。
同时,通过严格的分诊和预约制度,将不需要住院的轻症乃至部分中症患者留在家里等待自行康复,医院只收治必须住院的重症患者,以免浪费医疗资源。至于这一过程中会不会有一些患者病情被延误导致不良后果,就顾不得了。
然后,是加快患者周转速度,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简单点说就是:对于那些被认为救治价值不大的危重患者,早期就放弃治疗,以免患者因为长时间抢救而占据重症床位,影响翻台率。
简而言之就是:医院,太重的就直接放弃治疗,以免医疗资源不堪重负。
当然,医院看病的穷人,有钱人可以自己花钱买优质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欧美国家也快速扩张了重症床位数量,增加了呼吸机等抢救设施的配置。但是,床位和机器可以增加,使用管理床位使用机器的专业医务人员,却无法短期内快速增加。别说欧美没有中国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员机制,即使有,在疫情遍地开花的情况下,也根本做不到。
说实话,欧美各国的疫情应对能力,并没有我们一些人在网上渲染的那么低。除了意大利等国在早期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外,欧美的医疗资源至今没有被挤兑,医疗系统没有崩溃,社会没有出现大的动荡。目前为止,欧洲的新冠患者的病死率依然很低,而且主要是高龄患者。
说实话,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不是有中国这个奇葩做对照组,欧美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简直可以用优秀来形容。
为什么欧美对中国现在各种诋毁辱骂?因为中国给他们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标杆。
今年11月,中国出口同比猛增21.1%,对那些自诩制度优越的欧美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羞辱。无论多么低调,中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兴旺的现实,每天都在不停羞辱这些在疫情中苦苦挣扎的欧美的国家。
话扯远了。
刚才说了,欧美国家的防疫政策之所以还能维持,之所以患者病死率还不算太高,之所以群体免疫还能咬牙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的医疗资源还没有被挤兑,他们的医疗体系还没有被疫情冲垮。
事实上,很多国家至今重症床位还有剩余。老牌发达国家,底蕴确实令人羡慕。
但是,无论多厚的家底,也终有耗尽的时候,欧美现在的医疗资源,都已经濒临极限,包括德国也快扛不住了。
好在,疫苗总算有了,欧美总算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只要再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就算熬过来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病毒突然升级到了2.0版。
病毒的传播能力突然增强,意味着感染人数极可能会短期内突然暴涨,对医疗系统造成猛烈冲击。
对于已经濒临极限的欧美医疗资源而言,这款变异病毒,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医疗资源被挤兑崩盘,无数患者得不到妥善治疗,那新冠病死率,会立刻上升十倍以上,甚至几十倍都有可能。
现在,你理解为什么欧美如此紧张了吧?
幸运的是,这款变异毒株,理论上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也不会增加病情严重程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幸灾乐祸是不对的。
加油吧,日不落帝国!
圣诞快乐!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李子旸:用中国历史经验预测后的美国
李子旸:美国大选,民意调查以及选票制度的滑铁卢
李子旸:真正的穷人是什么样的?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李子旸: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李子旸:美国人怎样抢夺国际话语权?
李子旸:跟南方人聊聊暖气的事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