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3352.html
三位皇帝在曾氏房派中罕见同框
HISTORY明清史杂谈叁卷耳子曾氏房派里至少有刘彻、朱棣、朱聿键三位皇帝的称号。古代皇帝的称号分为年号,尊号,谥号,庙号等。其中朱棣、朱聿键在卷耳子曾氏房派中使用的是庙号,刘彻则是年号。“成祖”“绍宗”分别为朱棣、朱聿键,“元鼎”则为刘彻。
卷耳子曾氏房派里的“成祖”指明成祖朱棣(年5月2日—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年)。卷耳子曾氏二世祖曾才亨字应军,始祖公曾仲禄长男,疑为明成祖。始祖公曾仲禄发脉,针对长男之世系秘而不宣,却浓墨重彩叙述之:“……曾应军字才亨,实明朝朱洪武二十年调宝庆卫后,永乐二年奉旨创立贵州安南卫前第四户,其军派名字到今一十帝,冠带接流概莫所知”。
谱以密码示后人,包括:“前第四户”“军派名字”“一十帝”。“前第四户”指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家;“军派名字”指燕王朱棣家房派“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军派名字到今一十帝”指明成祖传下来的帝位(冠带),自年到年历年,共由一十个班排名字中的若干子孙先后继承(接流)。冠带接流如下:高(朱高炽)瞻(朱瞻基)祁(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镇)见(朱见深)祐(朱祐樘)厚(朱厚照/朱厚熜)载(朱载垕)翊(朱翊钧)常(朱常洛)由(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榔)。
明太祖给皇子取名均为木字旁的单名,如四子燕王朱棣。从皇孙开始取双名,各皇子各有一套20字的房派,名中第一字按班排名字依次往后起。名中第二字,以五行相生为偏旁,按“木—火—土—金—水”轮回。因明太祖皇子均为木旁单名,故其皇孙始以火旁。如继承了明成祖皇位的子孙,其名第二字,亳无例外,名讳偏旁部首依次为:“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等一十帝。
朱棣朱聿键
始祖公曾仲禄次男,在曾氏族谱记载为曾才荣字应民,疑为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与长男曾应军的浓墨重彩相比,针对次男曾才荣的叙述则不肯轻意动笔,其世系倒是很清淅:仲禄—才荣—福义—瑄—志—仲质。
卷耳子曾氏房派里的“绍宗”指明绍宗朱聿键(年—年),南明第二位皇帝,唐定王八世孙。唐定王家房派为:“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世系为:朱元璋—朱桱—朱琼炟—朱芝址—朱宇温—朱宙栐—朱硕熿—朱器墭—朱聿键。
弘光元年(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而死。依据伦序,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广西桂王,桂王当时距离江南太远。而南渡众明裔中德才兼备、鹤立鸡群的,非唐王朱聿键莫属。郑芝龙、黄道周等人劝其监国,曾妃跟进,王因勤王蒙冤历历在目,不肯受之。众明臣齐推王为帝,还因其封地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家之地,暗和天意,王为明“光武”。最终,以江山社稷为重,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
康熙二十六年(年),卷耳子曾氏十二世裔垤耶公进京师入国子监求学,过滹沱河时,有感而发:
滹沱河水浪横飞,
客路栖迟心事危。
忽忆当年冰合日,
将军麦饭上公衣。
刚刚起事的光武帝刘秀,危难之时见真情,汉代大将冯异进献豆粥麦饭为其解危。而隆武帝一心想恢复大明,却因坐以待毙的郑芝龙、阳奉阴违的何腾蛟、心存芥蒂的瞿式耜等三股势力掣肘,加之崇祯年间与陈子壮因党争产生矛盾而得不到后者支持,含恨而终。垤耶公感慨万千,吟诗解嘲,耐人寻味。
隆武帝即位后上高曾祖父四代帝号,高祖唐敬王朱宇温为惠皇帝,曾祖唐顺王朱宙栐为顺皇帝,祖父唐端王朱硕熿为端皇帝,父唐裕王(追封)朱器墭为宣皇帝。
永历十三年(年),唐藩后裔朱改曾时,为掩人耳目,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锷(年10月10日—年9月17日),假明刑部尚书何乔新之手,以“仲质”之名立德立言,所创世系故意缺高曾祖父之班排。即朱改曾前为:元璋—桱—琼炟—芝址—弥钳—宇温—宙栐—硕熿—器墭—聿锷;朱改曾后为:仲禄—才荣—福义—瑄—志---仲质。其中,仲禄、才荣、福义、瑄为祖名。“瑄”者王也,“志”(与唐定王房派中“弥”字同辈)者班排也,“仲质”者万花丛中一点绿也。以上,表明瑄公即唐庄王朱芝址后裔为朱改曾的主力军。卷耳子曾氏世系虽缺恵、顺、端、宣等四皇之班排,而“宇”“宙”“硕”“器”等四皇之班排名字,以及唐端王之“端”字、唐裕王之“裕”字,成为朱改曾族谱里破解卷耳秘牒之重要密码。
朱聿鄂刘彻
卷耳子曾氏十世裔仲质公时期,洪立始祖公朱仲八,传继了一十四世裔孙。仲八公传: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元璋—朱桱—朱琼炟—朱芝址—朱弥钳—朱宇温—朱宙栐—朱硕熿—朱器墭—朱聿锷,历经三百多年沧桑。曾氏族谱记载:“及今固有一十四世,三百余载矣”。同一族谱,世系与谱序不吻合,貌是情非。于是乎,“一十四世”便成为朱改曾族谱中众多密码之一。
正因为如此,垤耶公以卷耳子曾氏房派“廷凤文学应……”中第二字“凤”为依,假建文年间监察御史曾凤韶之手,为卷耳子曾氏十世裔仲质公无碑之神道碑撰“碑文”。“廷”者朝廷也,“凤”者凤阳也。
垤耶公发缄叹曰:“……若诬与诞则何敢焉?则请质言其行谊,以当太祖生平故实……”。质者仲质公也,仲质公者唐王朱聿锷也。王一言一行,姑且以为是叙明太祖生平故事,遂忘其不肖。隐语入“碑文”,权当荣幸,皆不以其愚弃之。希言多氏派语曰:“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
康熙三十二年(年),因“仲弟之变”,卷耳曾氏房派依依惜别,邵陵曾氏房派贡禹弹冠。以房派“……朝廷万载荣……”中第十字“朝”为据,从垤耶公所撰“碑文”中抽丝剥茧为:“公……名朝奉……洪立公之后也”。得迷底:“公为洪立始祖公朱仲八的一十四世裔孙唐王朱聿锷”。故曰:“盖自洪立公至公,凡十四世矣。”
卷耳子曾氏房派里,“成祖”和“绍宗”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元鼎”接踵而来,也乐在其中。房派里有明成祖和隆武帝的名,情理之中,不容怀疑。有汉武帝的名没有光武帝,却让人疑窦顿生。王究竟意欲何为?莫非另有蹊跷?
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任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与楼船将军杨仆等兵分五路,出兵10万攻打南越国,于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冬季灭南越国,结束了南越国地方政权割据统治,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行直接行政管理。之后一千多年时间,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总体一直受中国各古代政权(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而贵州则明以前并没有直接管辖过。换言之,交趾地区远早于贵州属于中国。
永乐三年(年),明成祖朱棣命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途中去世,副将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继续进攻,先后攻破东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永乐四年(年),张辅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犛,撤销安南王国,改称交趾省,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民三百十二万。张辅先后四至交趾,威名远震。
至明宣宗时,战略全面收缩,杨士奇、杨荣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决计罢兵,诏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明世宗嘉靖十八年,莫登庸遣使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终作为明朝版图内一行政自治单位存在。
年4月南明形势年6月南明形势
永历九年(年),虽李定国二攻广东失败,撤回广西,但王率领水陆两师残部,退据深山、海岛继续抗清复明。王陆师总兵王兴退据新宁县文村,王水师总兵陈奇策退据新宁县下川岛,王陆师副总兵萧国龙退据阳江永丰寨,义军邓耀则退据钦州龙门岛。是年,永历帝千方百计诏李定国护送其逃云南,广西失守,王腹部受敌。
永历十年(年),李定国于曲靖交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贵州失守,雪上加霜。大势虽去,王却并无海上逃走投靠郑成功的想法。王要最后一搏,欲占雷州,进而攻占琼州,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王下一步意欲如何?看官阅此,该是洞若观火。
于是乎,王令奇策率王水师从下川岛出发西航,与退据龙门岛的邓耀合攻雷州。尚可喜趁机进攻文村,但只能占领广海城,进一步西进就遭到王陆师抵抗。王水师获悉救援,转攻下川岛,大战七日,以西洋船杀敌数百人,清兵败走。奇策依然被令率王水师继续西航,以陆师总兵王兴、副总兵萧国龙互为犄角,分守文村、永丰寨断其后。王再一次断了海上逃走的念头。
永历十一年(年),尚可喜率兵三万攻文村,王为掩护王水师西进,顽强抵抗,相持数月,清军折兵万余而退,取得文村又一次大捷,为王水师西攻雷州赢得了了宝贵时间。
是年,奇策率王水师联合邓耀攻下雷州。奇策治理营垒,充分准备,以接迎王及王陆师到来。天有不测风云,尚可喜使反间计得逞,邓耀用计逼走奇策,解了余部将领兵权。王战略大转移功亏一篑,占领交趾愿景荡然无存,重振旗鼓化为乌有。
王水师余部来报,要接王逃走,王断然否决。王令中军张杰绪率水师余部迅速南下南洋,占领诸岛,伺机而动。王坚信南洋诸岛和交趾属于中国,其水师东可协助苏禄苏丹国,西可攻占交趾。王从大局着想,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决然放弃海上逃走最后一次机会。
不禁让人想起西楚霸王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项羽下马步战,杀汉兵无数,自己也伤痕累累,而后挥刀自刎。
南明一九五八年形势永历十二年(年),尚可喜率兵十万海陆围攻文村,从当年五月至翌年八月,围剿十五月之久。
永历十三年()闰三月,清军先清剿奇策,策士卒饥疲,力战半月,数十人战死,兵无一人降。奇策,何兆池被俘,执送肇庆,尚可喜优待之。
五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北伐,企图缓解王在文村的压力。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七月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但在清廷后续援军反攻之下失败,被逼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退回金、厦基地。
八月,文村城中粮尽,将士罗掘俱穷,树皮草根食尽,但王将士上下仍坚贞不屈,奋抗清兵,虽山穷水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并无一兵一卒叛逃。王解散明裔军队后,率黄公辅、王兴等众将领以身殉国,尚可喜敬畏之。连城璧受王之托协助众宗室潜逃,伺机而动。据传城璧后来潜入福建,其后裔及明朝遗民亦改姓曾。
文村失陷,永丰寨被围,国龙假装投降。待清军退,令卷耳子曾氏十一世裔伯兄尚章公、仲弟彝仲公率寨中宗室潜逃。后来,北潜宝庆宗室,与豫章等诸曾结宗盟,归以语之族,对外称“永丰派”。
永历十四年(年),奇策在狱一年,衣冠危坐,临命欣然,索要胡床踞坐,笑而受刃,士人为之流泪。是年,国龙与各地义军将领在武定屯起兵,收复开平,恩平,阳江,围广州,肇庆。尚可喜大发水陆军以拒,攻陷武定十三处,总兵周琼飞,张易能,林志昂战死。永丰寨相持两月,国龙奋战二昼夜,斩杀守备陈升,自己放火烧了寨子,妻子皆死,九月,以余兵退守西蛟,有人劝其投降,答曰:“天亡文村,必亡永丰也。”国龙投水死,弟中箭死,中军余达子被俘不屈被剥皮死。
南明抗清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中国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接受了王身前建议,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王失败了,郑却成功了。此时的苏禄苏丹国,江河日下,国王乃东王后裔,欲联合南明军,以抵御西班牙人入侵。
康熙二十六年(年),彝仲公始获康熙帝征召,以永丰派名义荐举为博士,入国子监讲学,与孔尚基诸博士同谱于燕邸。曾氏族谱记载:“盖今之袭博士者实永丰派,其由南而北,又自明嘉隆间昉也。”部分族人从岭南阳江永丰寨,北迁楚南邵之中乡白鹿村落业。
康熙二十七年(年),希言多氏派语应运而生。
朱由榔郑成功
公元年冬,小山东走永丰,而非南下永丰。曾据《南迁记》记述:“余奉先王简任,秉爵兴朝。静夜思维,每以不克鞠躬尽瘁劳王事是憾。臆谓: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庶可挽回天心,奠安社稷。俾高皇帝玉叶永传,国祚无疆,是予之厚愿也。奈朝臣怀二,莽贼兴变。虔刘我边陲,荼毒我社稷。顿使光华之天下,倏成混沌之山河。嗟!予孤臣独力,其奚支耶!顾予不能一死以谢罪,而复甘脆肥?我而哺之,组缨章甫我而佩之。清白自矢之谓何?其何以报先帝於地下也?去兮,去兮,不复还兮!目不睹艰辛,耳不听黄口。登东皋以抒怀,赴幽壑而?栖。引壶觞以自酌,对松竹而盘桓。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几不知人世间更有何事可乐也!然寻流而南,凝眸转目,望山河而如故,千万之风物既非矣。吁!嗟!去兮,不复还兮!衰髦之躯可远遁,故主之恩实难忘。可哀可怜!若与宋微子兴悲,同数行泣下也。子孟不作,倾危奚持?孤臣有怀,共事无侣。黾焉哉!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未完
前期精彩:明清史杂谈(一)
明清史杂谈(二)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