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赛龙舟,阳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图片上方的阳江好   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广东阳江民间龙舟竞渡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据相关史料记载,广东阳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习俗,早在清朝已经盛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龙舟竞渡从起点至终点,都是沿着漠阳江水域自南向北逆水而赛,与其他地方的静水或顺水赛龙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形成了江城龙舟赛独特的竞渡风格,故称为逆水赛龙舟,项目名称为“端午节逆水赛龙舟”,简称“逆水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很多人都以为是来源于纪念屈原。其实这种水上竞技活动古已有之,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种活动。它源于各种民俗,正如林钟英说的“竞渡相沿成乐事,谁知凭吊屈灵均?”

  阳江赛龙舟源于造船

  江城历来都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大小船厂很多。大船造出来后,自然要有个进入大海试航的程序。而小船小艇呢,就只有在厂边的漠阳江试验了。这常规的测试,渐渐便发展成为一种生意竞争的广告行为,变成了一场看谁家造出来的船更加轻捷好用的比赛。

  后来这种生意竞争的广告手段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先是作为产品的小艇变成了几丈长的狭型小船,再装上装饰性的吉祥物龙头,便成了现在的龙舟(阳江人叫龙船)。比赛人数也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几十人;比赛的日子,自然挑选与水上活动最大关系的端午节。原来在岸上呐喊助威的锣鼓队也搬到龙舟上来。这估计就是阳江龙舟端午竞渡的来由。

  清末至民初,江城内(不算乡下)共有龙舟19艘,到民国中期(20年代)减至13艘,解放初(四、五十年代)又减至10艘,直到年后,才又逐渐恢复至12艘来。

  年端午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江城拍摄龙舟竞赛的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作为国家级史料珍藏。

  江城龙舟比赛历来都在漠阳江江城段举行,起点在下濑洲尾,终点在洲头牛围。全程约2公里。因为终点在牛围,所以阳江人有句俗话叫“扒到牛围”,意为事情已经终结了。牛围又叫“裹粽洲”,那是因为许多人聚集在这里观看龙舟比赛,他们都带了节日的粽子来当午餐,撕下的粽叶和吃剩下的粽子都扔在这里,久而久之,堆成了个小山。

  “逆水龙舟”特色

  江城传统龙舟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与外地龙舟有明显区别,高大威猛,制作工艺精致,龙角采用野生鹿角制作而成,头、颈、尾与船身相称。船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龙嘴下挂白色、黑色、红色或靛色的长须,随风飘拂,极为威武。全舟52人至54人,中舱置锣鼓手,鼓舱前、后段分别有划手12、13对,前后艄公各1-2人。

  江城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各有自己的旌旗和称谓,各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由“龙种”(负责人)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各支龙舟都有完整的传承谱系。

  江城龙舟竞渡方式与外地不同,外地通常采取顺水比赛或在静水中比赛,而江城龙舟是逆水而赛,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龙舟竞渡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煞是壮观。

  “逆水龙舟”价值

  历史价值江城龙舟竞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传播影响范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反映了江城人民对幸福、平安、健康生活无限追求向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烈追求,充分体现了江城人知难而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文化价值传统龙舟的制作、保养、训练和比赛各有独特风俗,是为水上文化的体现。随着社会发展,江城逆水赛龙舟已发展成为集文化、艺术、科学、娱乐、饮食、社交、商业、体育于一体的龙舟竞渡活动,充分展示了漠阳文化的特色,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运动价值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户外体育活动,在日常训练、比赛时,具有较强、较大的运动量,运动员全身各个部位都得到系统锻炼,并强调、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逆水龙舟”传承保护

  年,江城成立龙舟协会,确定端午节为江城区逆水龙舟竞渡节,每两年举行一届。多次组织各支龙舟队的龙种及部分运动员到湖南岳阳,省内的广州、江门、东莞、顺德、肇庆,以及香港等地观摩、学习、交流。每年不定期举办各龙舟队龙种及运动员培训班、龙舟竞渡裁判员培训班,多次组织参加国内外比赛。如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屈原杯”龙舟赛暨第二届世界龙舟锦标赛选拔赛,年参加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州龙舟国际邀请赛,年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年参加肇庆国际龙舟赛。

  龙舟扒完后,被埋在河(湖)边,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来,初一至初四为小扒(分赛),初五为大扒(决赛)。获奖者可得金猪一只和龙包(肉包子)无数等奖品。

  有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凭吊屈原的习俗,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而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考证,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与现代有明显分别,古时候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如今的龙舟则是舟小人少,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均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逆水龙舟”相关制品

  一、龙舟

  江城传统龙舟由龙头、附斗、龙颈、龙身、龙尾等五部分构成。

  龙头:高0.32米,正面宽0.27米,长0.55米,用樟木制作,雕刻精致,各部分色彩斑斓。龙头上方根据各艘龙舟的不同“习性”插有不同形状、颜色和数量的旌旗,旌旗高约0.40米至1.2米,有红、白、黑等颜色,分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等形状。龙角采用野生鹿角制成,龙嘴下根据各艘龙舟的不同特点有各色长须,须长0.30米至0.50米,用白麻染制而成。

  龙颈:约0.4米长,用樟木雕刻而成,绘彩色鳞甲。

  附斗:长约0.77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用于连接龙颈与龙身。

  龙身:长30.24米,中部高约0.5米,中部宽1.2米,前后两端渐窄,用柚木或梢木建造,船身涂猪油或桐油。

  龙尾:根据各艘龙舟特色,长约1.2米至1.4米,用樟木雕刻而成,绘彩色鳞甲。

  二、划桨

  用苦楝木或鹤木制作,长约1.2米,桨部宽约0.12米,厚约0.03米,重约2.5公斤。上半部分圆柱形,顶部有圆柱形握柄,下半部分桨面薄而宽。

  三、壮丁(运动员)

  身高1.75米左右,体重82公斤以下,身强体壮,熟水性,年龄在38岁以下的中、青年。每支龙舟52至54人。

  四、队服

  颜色和式样要求全队统一,上衣标志明显号码。

  五、“旺龙”仪式祭品

  三牲、三宝、鞭炮、茶、酒、柚子叶、柳枝、篱笆火把、五色线、鸡蛋、镜子、剃刀等。

  其中,三牲(鸡、猪肉、咸鱼)、三宝(元宝、蜡烛、香)、鞭炮、茶、酒等祭品用来旺龙、祭神;柚子叶、柳枝、篱笆火把等用来旺气驱邪;五色线、鸡蛋(两个)、镜子(一把)、剃刀(一把)用来给龙舟化妆。

  阳江市江城龙船歌曲

  男女对唱《婆孙挽手看龙船》

  龙船锣鼓响叮咚,孙儿一早揾阿公。所有地方全揾过,不见阿公个影踪。

  影踪难找未回家,龙船好快就开扒,果阵阿公来电话,其在雨田叹早茶。

  叹茶酒店人又多,十时茶市未收科。其话饮茶倾世界,要看龙船找阿婆。

  阿婆打扮甚光鲜,容貌真不减当年。裹粽吃完抹抹嘴,婆孙挽手看龙船。

  龙船竞赛漠江滨,两岸周围企满人。异口同声齐喝彩,大喊加油鼓气氛。

  气氛热烈劲冲天,震臂挥桡奋向前。夺得锦标争第一,名题金榜奏凯旋。

  阳江龙舟诗词

  帆樯如织漠江滨,

  五月龙船人看人。

  竞渡相沿成乐事,

  谁知凭吊屈灵均?

  ——(清)林钟英《阳江竹枝词五月龙船》

  飞浪龙舟疾似梭,

  斗来斗去几奔波。

  劝君莫论输赢事,

  若论输赢闹事多。

  ——(清)谭松年《阳江竹枝词飞浪龙舟》

  绿杨两岸午阴晴,

  夺标人系鼓声声。

  长江日暮烟波里,

  遥见龙舟跃水轻。

  ——(清)梁鸾翔《阳江竹枝词龙舟跃水》

  双双竞渡闹端阳,

  两岸喧哗集靓妆。

  昨夜劝郎亲夺锦,

  汝侬得似我侬忙。

  ——(清)李春元《阳江竹枝词端阳竞渡》

(图文来源网络,“阳江好”编辑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hj/6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