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特色收租院夹毛仔婆仔节

上世纪70年代初,阳江文化馆馆址由南恩路人民电影院旁移到了北山麓“普福林”(义祠)。乾隆十一年(年)阳江建“义祠”,专为无法运回故乡安葬的先人设置灵位,解放后曾在此设孤儿院,现为江城艺苗幼儿园园址。

“收租院”“夹毛仔”“婆仔节”

“文革”初期,阳江县文化馆在“义祠”建了一座“阶级教育展览馆”,由美术界人士蔡祥焕、程运崇等根据新圩公社某大地主(一说是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庄园原型,创作了大型泥塑群雕“农奴戟”,又名“收租院”。群雕由多个真人大小的泥像组成,表现了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血腥压榨,表现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当时,县里的机关部门、厂矿学校、街道居民都组织人员前来参观,接受阶级教育。展览馆仿塑的泥像栩栩如生,参观者见了不时有人流泪,有的人还被唤起了阶级仇、民族恨,冲进护栏去打地主、狗腿子的泥塑像。

在北山公园门口,有专门替人“夹毛仔”的大嫂、婆仔在摆摊。“夹毛仔”其实是“修脸”,旧时姑娘出嫁前一定要把脸上的汗毛退去,因而修脸这工艺应运而生。“夹毛仔”主要工具是一条麻线,大嫂用双手拉扯,口咬一头,使麻线组成一个能滚动收紧的夹角,贴在姑娘脸上,把汗毛“夹”出来。为了减少姑娘脸上汗毛被夹出时的痛苦,“夹毛仔”之前要在姑娘脸上擦一层“白糠灰(面粉)”待到整张脸都夹一遍,脸上血液通畅,姑娘就不觉得痛了。这种美容方式独特有效,又无任何副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女性的青睐。过去,只是个别妇女在街头巷尾开档“夹毛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门手艺,不少美容院都开设了这项服务。

在城区的水埒街,也曾集中了一批专门提供“夹毛仔”服务的摊档。阳江“夹毛仔”一条街是“十字路”百货公司旁边那条叫街仔的小街。

北山是老年人聚集唱歌娱乐的地方,卜卦算命、江湖卖药、烧香火、卖衫裤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初一、十五有过万人入园,人们便称北山公园的初一、十五为“婆仔节”。以前园内有个简陋曲艺舞台,年节时成为“山歌擂台”,现在随着花草增多,文化元素却减少了。城中有识之士对采风组倾诉:“婆仔节”虽无官方倡导,但已由民间自发形成民俗,这种“节”在全国罕闻。有关部门要抓群众文化工作,这是一个既不多花钱又挺有特色的项目。

未完待续......

本文出处:《鼍城故事》

作者:陈慎光

注:文章彩色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文化阳江品汇全城

体验新文化感受新生活

阳江文艺汇

美食

阅读

文化

生活

培训

想了解更多

阳江文化与历史

敬请







































白斑和白殿疯有何区别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hj/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