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江宁的善司庙供奉的龙王
很多人也许不知,龙虽是华夏祖先的图腾,但它的流传发展,却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龙王的产生
龙在中国的出现,由来已久。《礼记》载有“麟、凤、龟、龙”四灵之说。《左传》记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考古发掘的“后洼石龙”、“红山玉龙”,比史籍记载还要早。然而,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唐朝以前,龙在中国本土一直是被作为动物神崇拜的。
《文献通考·郊社考》云:“玄宗开元二年()诏祠龙池,又诏置坛及祠堂,每仲春将祭则奏之。十八年(),有龙见于兴庆池,因祀而见也。敕太常卿韦縚草祭仪。縚奏曰:‘臣谨案《祭法》曰:能出云为风雨者,皆曰神。龙者,四灵之畜,亦百物能为云雨,亦曰神也。请用二月,有司筮日池旁,设坛官致斋,设笾豆如祭雨师之化,以龙致雨也’。诏从之。”
当时称负责司水的神,为“河神”、“河渎”、“河伯”,属另一个系统。宋代以后,在佛教的影响下,佛经上记载的龙王与中国民间信仰的龙神逐渐结合取代了“河伯”。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曰:“《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宋徽宗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宋会要辑稿》礼四之一九)可见,龙王的产生与佛教有关,其在人间被封为王始于宋代。
龙王与佛教
龙在梵语中称“那伽”,长身无足,又译“龙象”,为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盖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以为喻。在佛教中,它是护法神之一。《孔雀王经》、《大云经》、《僧护经》等,均载有龙王护持佛法事。
《六度集经》曾记载一则故事,说明龙王亦与佛祖本生有关。其大意是:拘深国国王抑迦达之女安阇难,嫁与龙王为妃,生男女二人。男名槃达,袭位龙王,欲舍世荣之秽,学高行之志。登陆地,于私梨树下,隐形变为蛇身,遇到一个叫陂图的术士,术士以毒药涂其牙齿,牙齿皆落;以杖捶之,皮伤骨折;又以手捋之,其痛无比。龙自咎无怨,誓曰:“令吾得佛,拯济众生,都使安稳,莫如我今也”。术士携龙行乞,转至拘深国,被寻找到此的龙母龙兄弟等认出。抑迦达王欲杀术士。槃达龙王则以德报怨,请放走术士并满足他的要求。术士走至它国,被强盗砍成肉酱,财物一空。“佛告诸比丘:‘槃达龙王者,吾身是也;抑迦达国王者,阿难是也;母者,今吾母是也;男弟者,鹙鹭子(即舍利弗)是也;女妹者,青莲花除馑女是也;时酷龙人首,调达是也。’”
在横的关系上,龙王平辈甚多。《最胜经》载有七龙王,《妙法莲华经》载有八龙王,《华严经》载有十龙王,此外还有八十一龙王和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按类划分,“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王,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王,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嘏暮龙王也”(《大集经·须弥藏品》)。在纵的关系上,龙王之下有龙子龙女。据《海龙王经》卷四载,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缕,方免其难。龙女为娑竭罗龙王之女,八岁诣灵鹫山,上宝珠于佛,变男身,现成佛之相。
龙王居住的龙宫,在大海之底。《海龙王经。请佛品》说,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无量珠宝,种种庄严。且自海边通海底造三道宝阶,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宫,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
龙王的发展
龙王在中国的发展,是沿着东西相融的路前进的。
龙王的神力,佛经记载与中国传说相似,皆具降雨功能。《华严经》云:“有无量诸大龙王,即如毗楼博义龙王、娑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法苑珠林》卷七《分别功德论》:“雨有三种……天雨细雾;龙雨甚粗,喜则和润,瞋则雷电;阿修罗为共帝释斗,亦能降雨,粗细不定。”梁《高僧传》则载有释昙超向龙乞雨灵验的故事。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无疑与佛教有关。
中国古代传说的龙神,本无守土之责。唐宋以后,道教受佛教影响,吸取人们对龙王的信仰,说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等。渐而推之,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职司水旱丰歉。致使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龙的眷属大大增加,于是乎又有龙生九子之说。明代李东阳、陆容、杨慎、沈德符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均有龙生九子的描述。以杨慎所记蒲牢、狴犴、睚眦、赑?、螭吻、饕餮、?蝮(霸下)、金猊(狻猊)、椒图九子最为流行。九子各有所司,与佛教有关之项,蒲牢为寺钟兽钮,狻猊立于香炉。龙的家族扩大了,龙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广为流传的《西游记》,每隔几回便要有龙王出现。孙悟空龙宫取宝,大战黑河鼍龙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
今佛寺中与龙有关之物,主要有“龙神八部”和“龙女”。“龙神八部”即“天龙八部”。据《舍利弗问经》等载:①天众、②龙众、③夜叉、④乾闼婆、⑤阿修罗、⑥迦楼罗(金翅鸟)、⑦紧那罗(非人歌人)⑧摩睺罗(大蟒神)。据称其中天众和龙众最显神灵。但其形呈侏儒鬼神状,而非龙形。龙女常伴随金翅鸟两侧,女首蛇尾,体呈飞天之状。另佛像后背光、须弥座、转轮藏等器物亦雕有龙;不过其形常与中国本土的龙形略有微异,是为佛教摩竭鱼(鲸鱼)与中国龙的混合物。
作者:许惠利来源: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