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12323.html
首先要说的是:饮食文化不是有多少家酒店,而是当地人对于食物的偏好、烹饪方式等饮食习惯的历史沉淀,而这些又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水土、气候和风俗。
阳江靠山近海,不仅有众多的山珍,也有丰富的海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丰富多样的食物是阳江饮食文化形成的基础,但决定阳江饮食文化特质的却是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这座位于北纬21°至22°的海滨城市,处于一个神奇的维度带上,至少有两种植物以此为分界线—橡胶和菠萝蜜。往北至北纬23度以上时,橡胶树不能正常生长,菠萝蜜不能结果。
亚热带的气候决定了阳江四季均有蔬菜收获,无需像东北那样冬藏大白菜腌制成泡菜,但充足的阳光可以用来晾晒菜干、咸鱼。
南方处于八卦离位,属火,阳江秋冬时节容易引起肺燥,因此,菜干猪肺汤是阳江人秋冬常饮的汤水。
阳江人和其他广东地区人一样喜欢煲汤,这也跟地理环境有关,五行中水能克火,常饮汤水实际是对炎热气候的一种饮食调理。
阳江人煲老火汤一般并非大补汤(因为大补汤温热),而是有清热祛湿功效的汤水,例如马蹄葛煲猪骨、枸杞菜猪肝汤、冬瓜薏米汤、茵陈石蛙汤(阳春)等。
另一种清热解毒的食品就是被阳江人称为“狗脷仔”的点心,因其形状像狗伸出的舌头而得名。这种点心用簕菜、鸡屎藤等清热、解毒、祛湿的野菜为原料,与大米一起舂成粉,做成舌形炊熟而成。
这些饮食都与气候有关。
坐落在南海边上的阳江,有闸坡、东平、沙扒三大渔港,海产品极其丰富。同时,充足的水源也利于大量饲养塘鱼。因此,吃鱼是普通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之一,于是催生了各种鱼的烹饪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海鲜粥。
尽管字典里把“粥”解释为“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但我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粥与稀饭的区别。稀饭是能见到米粒的半流质食物,而粥则是见不到米粒的流质食物。我们从医学术语“动脉粥样硬化”中可以看出粥是粘稠的流质而非半流质。
阳江人的粥文化也和粤东、粤西片一样,都是由于过去地少人多粮食不够而被迫吃稀饭所形成的,但我们一直把稀饭叫做“粥”。
大海的丰富馈赠和丘陵地带沟渠水塘的孕育,为阳江人吃鱼粥创造了当地物产的优越条件,鱼虾蟹鲎均可煮出美味的料粥来,撒上香茜和葱,一煲料粥所升腾的热气便弥漫整间房子,香气诱人。
然而,这些营养丰富的鱼粥往往是宵夜的品种,阳江人早餐并不讲究,一般是炒些菜咸(并非经过腌制的咸菜)作为白粥的餸就应付过去了,现在生活节奏快,上班族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买些糕点和一支牛奶了事。
但是,阳江人所买的糕点并非叉烧包之类,除了上面所说的“狗脷仔”之外,还有一样比“狗脷仔”更普及的食物,那就是只有阳江本地才有的“猪肠碌”。这种与“猪肠”毫无关系的粉皮包炒粉的食物,因其卷起来像猪肠儿得名。
在阳江,宵夜是一种习惯,人们完全不理会“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古训,早餐似乎很随便,饿不着就行。中午休息时间短,往往在饭堂或者家里吃“快餐”(以烹饪时间短为首选),晚餐就很丰盛。
这种饮食文化是否有违养生之道?其实不然!古人之所以要“晚吃少”,是因为他们没有光污染,“二更人定”的意思是:晚上9点已经全部入睡,街上已经无人走动了,如果6点多吃完晚饭,7、8点就上床,此时还未消化,所以要“晚吃少”。第二天起床,经过12小时,胃里空空的,当然要吃好了。过去大多数干体力活,中午这顿不仅解决上午的消耗,还要给下午留足体力,当然要吃饱了。
现在6点多吃完晚饭,到11点时已经四、五个小时,胃里早就空空如也,不补充行吗?所以,阳江人的宵夜很火,卖鱼粥的一条街,卖猪肠碌的也成了一条街,酒楼餐馆就更别说了。
豆豉是阳江人家庭必备的调味品,这不仅是因为阳江豆豉是行业中的名牌,更重要的是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方法。豆豉不是阳江人发明的(是江西人在阳江人认识豆豉之前就发明了的,那些关于豆豉是阳江“窦氏”发明的故事只是美丽的传说),但阳江人却将其做得最好:
1.发酵完全:用手搓没有“骨”感。
2.表皮完好且光滑:要做到完全发酵而不损皮,不是想象那么容易。
其他地方的豆豉很难做到两者兼备。
一种东西越做越好,必定是有广泛的需求市场,可见阳江人对豆豉的偏好是多么深:“豆豉腩肉煲”是阳江一大名菜,“豆豉炒通菜”那是绝配,“豆豉蒸排骨”便是家常菜……这种含有有助消化益菌的发酵调味品,正好合适温湿气候地区对肠胃的保养,并成为生病期间戒口的常用食品。所以,阳江豆豉傲视同行。
豆豉除了采用黑豆作为原材料之外,黄豆也是制作豆豉的好材料。但是,阳江人一般制作黄豆酱,这与成品的卖相有关。黄豆豆豉无法做到乌黑发亮,而黄褐色的酱料则比黑色酱料更能诱发人的食欲,不仅可以作为火锅蘸料,而且广泛用于做菜调味,绝配是“黄豆酱炒香唛”。
阳江人制作的酱料不仅与温湿气候有关,同时也与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有关。有一种酱料是大众皆知的,那就是蚝油。也许你吃的并非是生蚝抽出来的油,而是具有蚝味的调味香精,这些名牌蚝油跟糖水一样甜甜的,目的是迎合消费者的胃口。
然而,在阳江产蚝的地方--程村,你能吃到从生蚝里直接提取的原汁--它才叫做“蚝油”。不过,如果你不习惯的,还真的不喜欢,因为它具有很浓的鲜蚝腥味,而阳江人却非常识货地习惯了这种腥味。
另一种酱料则是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它叫做“咸虾酱”,以小毛虾发酵而成,著名的菜式是“咸虾酱蒸腩肉”,是让人胃口大开的下粥料。
不难看出,阳江人的饮食习惯与气候和物产息息相关,发酵食品就是为了调理温湿气候对肠胃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清热祛湿和发酵类食物,阳江人不禁要问了:“粉酥也是清热祛湿的吗?”
这种被阳江人称为“粉酥”的炒米饼,是阳江人春节期间的应节食品,过去的阳江人除了春节,其余时间是不吃粉酥的(也没得吃)。为什么春节要吃这么上火的东西?
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天属于少阳,阳气刚刚萌动。这时候,阳江人知道适应季节的变化,用炒米磨成粉,调配成型后烘焙而成“粉酥”,用“热气”的食物唤醒身体—春天到了,阳气该生发了。而春节过后,大家便不再吃粉酥了,这就是饮食文化。
喜欢这些深究文化的文章吗?喜欢就按下面方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