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榕树下,街灯竹椅
一碟牛头皮,一份长尾螺,举酒畅谈
这是许多老阳江人对河堤的记忆
也是阳江美食文化的体现之一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曾经“从河头吃到河尾”的河堤美食,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字号店铺,并衍生出许多流动宵夜档,由此也带来了交通堵塞、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在饮食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老街美食档能否焕发新颜?
曾经拥挤的河堤“美食街”从漠阳桥头到龙津路与南恩路交叉口,短短的一段路里汇聚了不少老字号,白切鸡店、糖水铺、肠粉档、凉茶铺等,成为许多阳江人心中的老城区特色美食好去处。
路边骑楼建筑融入夜色中,洋溢着典雅别致的韵味,而骑楼底下,人群川流不息,散发出热闹的市井味。“每次放假回来,第一天晚上的宵夜肯定是河堤白切鸡。”冯先生说,他离开家乡多年,每次回家乡都会来河堤吃宵夜。在骑楼下搭一张圆桌,尽管只有吱吱作响的老式大风扇,尽管仅一臂之隔的马路上正塞着车,但他还是乐此不疲。“这样吃一顿,才踏实地感觉到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冯先生这样解释他的“情怀”。
与冯先生相似,河堤一带的宵夜档备受年轻人青睐。到了晚上,南恩路与龙津路的商铺关门后,骑楼下的烧烤档、麻辣烫、糖水、粥档等便陆续开始营业,有的甚至把桌椅摆到了路边,手抓饼、章鱼小丸子等年轻人喜爱的品种也陆续加入,俨然成了“美食街”。或是带着怀旧情怀,或是带着觅食的胃,一到晚上,食客络绎不绝,让原本并不宽的道路更加拥挤。在不少市民心里,拥挤、塞车成了“美食街”的代名词。
十字路口一家粥铺老板坦言,对这些流动摊贩是“爱恨交集”,一方面,流动摊贩成行成市,带来人气。“很多食客习惯到对面买碗糖水、到旁边买盒白切牛,再过来喝粥。”该老板说。但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也影响了店铺的经营。
浓浓市井味无法复制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经过整顿后的“美食街”如今干净不少,流动宵夜档不见了踪影。河堤路两侧,骑楼下打盹的伙计,让带有年份的建筑更显厚重。
市民黄先生正与朋友在一家老字号白切鸡店里用餐,他告诉记者,外地朋友到阳江游玩,便带他们到河堤来感受阳江特色。在黄先生心里,河堤味道,最动人的是带着纷扰的市井人情味。“食物味道有配方,但这种属于老城区的味道很难复制。”黄先生说,其实在骑楼下用餐最有感觉,但也确实会造成交通不便。要是既能保留骑楼下用餐的特色,又能不影响交通就好了。
情感上,大家对曾经拥挤热闹的“美食街”不舍和怀念,但整顿后的整洁和交通顺畅也让附近居民觉得舒适不少。这种“情感”与“理智”的交战,店主体会得更为深切。在漠阳桥头一家营业多年的大排档,老板娘告诉记者,她与丈夫从父辈手中继承下这个大排档,至今已经40多年了。因为材料新鲜,极具本土特色,一直生意红火。老板娘告诉记者,露天营业是从父辈便开始的特色,今年开始进店营业后,不少老食客都觉得很遗憾。“今年生意冷清了许多,但的确是不塞车了。”老板娘坦言,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有两者兼顾的管理办法,既要改善老城区的环境面貌,又可以保留河堤特色。
在同样是老字号的“文记”白切鸡店里,店老板告诉记者,如今不少同行都带着“河堤味道”的招牌向外扩展分店,分流了大部分客源,受种种因素限制,河堤的店铺要像以往般兴盛,不靠外力推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希望对河堤的管理疏堵结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妥善保留住这种老味道,从而吸引更多客人。”该老板说。
交通问题制约河堤发展部分市民认为,随着行政区域的外迁,人们的消费习惯随之改变,老街的落寞似乎是无可厚非。也有部分市民觉得,河堤街在我市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老城区的改造和保持其历史文化风貌之间是不相矛盾的,希望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成市区旅游和美食的“名片”。
我市资深文化人陈慎光坦言,历史文化本身是不可触摸的,它需要钻到一个和它匹配的物质载体里真实存在。城市的发展,需要留下流淌着祖辈们生活印记的老街,而老街的发展,更需探索文化和商业的融合之道。河堤是一代阳江人最初的城市记忆,是属于自行车、摩托车时代的产物,在如今的汽车时代,要破解的问题显而易见。
陈慎光表示,青岛劈柴院、济南芙蓉街、南京夫子庙……这些融合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美食步行街吸引了无数游客。河堤能否如此发展,其重点在于能否解决停车问题。陈慎光指出,河堤美食街周边有居民区,也有批发市场商业区,缺乏停车区域。若要打造美食步行街,游客的旅游大巴应停在哪里?“早前在将河堤路接通金鸡路时,应留一个区域作为停车场。”陈慎光遗憾地提到。
陈慎光表示,若无法破解停车困局,未来更可能的发展是传承河堤味道,把河堤味道搬进基础设施更完善的购物中心。而河堤老字号的原址,只能是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美食文化街处调研阶段记者从江城区政府了解到,近两年,江城区政府有将河堤结合旅游文化特点发展的设想,但目前仍处于调研和策划阶段。江城区副区长杨初告诉记者,河堤一带极富历史文化沉淀,应着重将骑楼老街这样具有本土风情,又有传统美食底蕴的街区打造成我市的“美食名片”,但目前的困局,一是资金,二是地方。
杨初告诉记者,目前有两个方案,一是找一个新的地方,将河堤一条街复制过去,可以解决停车问题,像佛山岭南新天地一般;二是将现有街区改造。杨初坦言,若将现有街区改造,将会遇到重重困难,首先便是财政压力很大。“单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靠社会投资,由于回报缓慢,吸引力不够,靠居民自发自筹,难度更大。”杨初说,对许多普通居民而言,继续生活在老街是种无奈,老房子粉墙斑驳、木梯深陡、采光暗淡、雨天屋漏水,他们迫切希望整修或者拆迁,而建旅游文化街显然是个远大的课题,更多的居民选择旁观。
记者手记
如何留住老街的老味道
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条老街,曾经人来人往,客似云来。老街,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每一栋房子、每一块砖石,都能寻找到历史的记忆。在河堤,这样记载着阳江重要人文历史记忆的房子和砖石数不胜数。
城市的发展,除了现代化的繁华,也不能丢掉历史的厚重感和普通老百姓的人情味。无论是亲密友好的居民邻里关系还是当时标志性的建筑,一道口耳相传的小吃或是儿时嬉戏的娱乐项目,这些都是属于老城区的味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妥善保留住这种老味道,让每一位阳江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间隙,仍有地方可供怀念。
老街百态,可以繁华,可以宁静,但不应该落寞。
策划
苏小琳
记者
何朋键
图片
宋福亮网络(作者请联系我们领取稿酬)
编辑
周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