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年第1期,第37-50页陈国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摘
要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作者简介
陈国飞,男,年生,广东遂溪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实行行政管理的产物,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条件划分出不同层级的政区,规定它的幅员、边界,建立行政中心,然后国家权力通过这些“介质”渗透到地方社会。地方社会也利用这些正统元素建构政治文化认同,合理化自身利益,实现与国家的共谋。在这个过程中,政区变迁往往是地方治理的“晴雨表”,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区域治理中的态度和政策。明清时期广东五邑地区经历较大幅度的政区变迁,政区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国家权力在该区域地方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体系及其空间形态方面[1],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