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一位ldqu

“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持续35分钟”

月0日的新闻联播,

持续了35分钟,

用“头版头条”,

报道了一场中国科技界的盛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月0日

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

共评选出96个项目和名科技专家。

0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9所名誉所长

黄旭华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曾庆存院士,

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是最高等级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

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家

证书长这样

↓↓↓

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

至今,

仅有33人

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

他们是:

(向下滑动)

有人说它是

中国的诺贝尔奖,

但我们中国人会认为,

这是比诺贝尔奖还高的荣誉。

因为我们的获奖者除了科技成就外

更因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

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0

曾庆存

物理、气象、卫星

他数度改变研究方向只因“国家需要”

从小常听家长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现年85岁的曾庆存

当年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

走上理科学习之路。

图片来源:阳江市第一中学(曾庆存的母校)

95年,

曾庆存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最开始学的是基础物理,

后来,学校安排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学专业,

曾庆存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他同意换专业的理由非常简单:

国家需要。

因为当时正值河南霜灾,

当地40%的小麦被冻死,

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气象卫星。

到年,

周恩来总理提出,

中国也要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

曾庆存被派去承担研制工作。

此前他一直从事理论研究,

实话说,

研制卫星和气象专业有很大跨度。

但是,

还是因为国家需要,

他还是以最饱满的热情

投入到气象卫星的研制当中。

从物理学到气象学

再从气象学到卫星

曾庆存横跨三个学科

只因想做到有利于国家。

而0年来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也着重颁给了那些

国家国家急需的

科学领域。

历届奖项获得者所在科学领域(字体越大,该学科获奖次数越多)

物理学、数学、气象学、

计算机、地质学、植物学……

年至今,

33位获奖者遍布30个不同科学领域,

所有这些学科,

都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基石”。

到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

获得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奖金为万元。

而且,

根据我国税法,

这万的奖金,

完全免税。

网友:这是国家的态度!是国家的未来!

0

黄旭华

奋斗一生

获奖者是“90”后?

笑容和蔼、步履轻快,

94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领奖时

仍是精神奕奕

下台时,还不忘孩子气地

和与会者挥手致意

这份荣誉的背后

是隐姓埋名三十年,

将一辈子时间

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决心。

美苏争霸

核潜艇是海基核力量的重要建设方向

为了保卫新中国。

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足以见得研制核潜艇之难

接到任务的黄旭华

紧接着开启了30年隐姓埋名的辛苦研制。

30年磨一剑,

才制出这把国之重器。

光明日报评价黄老:

“深潜”功名三十载,志探龙宫一“痴”翁。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痴”

是永攀科学技术高峰,

一定要经历的过程。

不止核潜艇,

共和国各项科学技术,

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科技进步,

最终要成长为“参天大树”

都离不开科学家们长期努力,

一般情况下这个跨度,

起步就是数十年。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

33位获奖者中大多数人

获奖时已是耄耋之年。

据统计,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

83岁。

年龄最长的一位,

是程开甲(03年获奖),

他获奖时年龄为96岁。

敢于勇闯原子弹爆心,

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被称为中国的“核司令”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时年64岁的

王选(00年获奖)。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十八年的坚守

研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彻底改变中国印刷行业,

被称为“当代毕昇”。

因为这项技术,

年,

《光明日报》全部实行电脑激光照排,

开启了

“告别铅与火”

“迎来光与电”

的报业新趋势。

90年代的激光照排车间

科学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

一项科技成就的诞生,

总要付出时间、付出青春。

这些坚守科研岗位的科研人员,

几十年如一日,

把一门学科带到国际前沿,

待到一朝名满天下,

他们已是满头花白的“80后”“90后”。

如曾庆存所说:

“科学钻研心寂静”

“华夏钟情腾热血”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

中国人从未停下脚步。

这个奖,

是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礼赞。

这个奖,

是一个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最佳注解。

他们

才是我们要追的星!

文章来源:光明网作者:梁泽运、赵刚

投稿、合作(加时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hj/5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