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草原
近日,市作协组织近60名作家,深入阳春、阳西、江城等地开展国庆采风活动,用精彩作品讲好阳江故事,为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鼓与呼(详情见10月9日《阳江日报》)。身为采风团成员,虽然只跟团两天,笔者已经收获满满,感触颇深。
独石仔遗址见证古人类洞穴生活,崆峒岩融合儒释道三教并存,李惟扬故居诠释和孝家风家训,净业寺钟声传播禅宗文化,七贤书院弥散浓郁人文气息,鸡乸村书写富裕新农村……这些走访地点或古或今、或大或小、或远或近,都令人难忘,使游人对本土文化多了几分感性认识。
通过采风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丰富创作,自不多言。马不停蹄、席不瑕暖的参观之后,不禁冒出几个阳江文化与旅游的问题:景点冷热不均,分布散,开发浅。比如,闸坡名声在外,其光环盖过阳江,不少游客只闻闸坡不知阳江;海陵岛国庆期间堵不堪言,而其他小景点旺季也不算旺,有点“门前冷落鞍马稀”;阳江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石仔洞穴遗址,很多本地人并未去过,甚至从不知情。
要解决阳江旅游“偏、散、浅”的难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加强宣传,优化景点线路,深度挖掘文化特色,不走平常路。
如今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智慧宣传、创意营销十分必要。通过采风作家的生花妙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人文风光将传播得更加久远。而对景点的介绍,则需要少一些天马行空的杜撰,多一些真凭实据的考证,才能将观者更加信服和赞叹。
把偏散的景点包装成团,打造山海人文特色的旅游线路势在必行。作为滨海城市,阳江的海滩沙白水清,已经吸引来大量人气。在此基础上,急需更多地与阳春连成一体,而百里画廊的水墨阳春,也需要将自身景点连成一片,抱团取暖,完善交通线路,推出旅游套票,给人“住下来”深度体验一个足够的理由。
旅游不应仅仅是让人去陌生地方“到此一游”的事情,在优美景色和热情服务之余,深厚文化也可大作文章。阳春春湾石林曾是优秀的影视外拍基地,现今完全可以再度重拾这一辉煌传统,海陵岛也可效仿。廉政古装粤剧《番薯县令》的成功,启示我们还可把目光转向冼夫人、李惟扬、关山月等名人IP,也可以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式创作传播,发扬光大。
本文发表于年10月10日《阳江日报》封二评论版
马草原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