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简史,从木鸢到风筝,南北大不同

风筝若断了线,就像把自己的思念也一同吹到了那人的身边一般。唐朝时,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笛,而且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灯。夜晚风筝升空,华光点点。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风筝的热心倡导者。他除了自已在宫中放飞风筝外,据说还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

明清风筝的装饰手法上也较过去丰富。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在音响装置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

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明清时代的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佳作。这其中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由此形成了“曹氏风筝”这一大流派。清代陈枚孙祜金昆《清明上河图》(局部)传统风筝格调古雅又叫“生气风筝”,有“百足”(蜈蚣)、“灵芝”、“崖鹰”等10多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江南的风筝形制比较一致,放风筝的风俗也比较相近。一般有大小风筝,小型风筝常见的有鹰、燕、蜈蚣、蝴蝶、金鱼、仙佛、美人等,大型风筝常见的有“六角”、“八角”、大蝴蝶、大金鱼、大蜈蚣等。

江南风筝常见式样之一最简单的风筝称为“瓦片”“菱形”“桶形”等风筝,仅用两根竹条交叉成十字形,横向竹条勒成弓形,糊纸安尾即成简易风筝,穿好线就可以放飞了。湖州德清的羽毛风筝,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上,创作开发出来的。风筝的原料采用鸟类真实的羽毛,模仿鸟的形态,并且根据风力的原则,即可以飞翔,也可做为独立的观赏工艺品。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风筝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4购买

羽毛风筝《红楼梦》第七十回,大观园众人放风筝,晴雯将宝玉的大鱼风筝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清孙温《红楼梦第70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旅顺博物馆藏这里的放风筝,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当风筝放到天上然后剪断手中的线,那人的“晦气”也就被放走了,消灾消病。

人们在风筝上往往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放上天空,故意把线扯断,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可以带走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人们对放掉的风筝,则不可拾来重放,否则会沾上晦气,这种民俗,称之为“放断鹞”。

在北方,春秋少雨,天晴多风,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在南方,春季多雨,只有重阳时,风轻日明,风筝可乘风而上。阳江有“纸鹞城”的美称,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广东阳江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从宋朝就有了。

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风筝京东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0.4购买

在中国,很多城市也依旧有风筝节,其他东南亚各国也几乎都有风筝节。这些国家的风筝节加起来的话,节日的期限几乎延续全年。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

参考资料:《中国风筝简史谣》陈玉林/风筝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hj/11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