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无论是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姓姓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根”。祖籍阳江、长在佛山的梁国祥心里深藏着这样一个愿望,希望能通过本报寻根问祖,找到在阳江的宗族和族人。
爷爷少年时离开阳江
“我爷爷是阳江人,但对于家族历史他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或口头线索,至于属于阳江哪个县(区)谁也不清楚。”梁国祥告诉记者,爷爷梁心,字绍浚,具体出生年份不明确,大概是年至年间。“爷爷应该出生在阳江一个富有家庭。”梁国祥说,年戊戌变法开始,此后,到西方学习救国之术渐成风潮。梁心是庚子赔款后,最后一批留学德国的小留学生之一。“在当时能有条件留学,爷爷应该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希望在当地能留下历史记载。”梁国祥说道。留学回国后,年梁医院,将学习到的新式西医学加以实践运用,是当时佛山医院。目睹了中国与世界医学的差距,为让更多国人了解西方医学以及医药研究,梁心白天为患者看病,晚上则运用自己的西医专业知识,编著了《痔核注射疗法》《新药大成》等医学书籍。
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为防止中国军民被日本侵略者毒气伤害,梁心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结合当时的西医研究技术,开展了抵御“芥子气”的防毒面罩研究。“在研制的最后阶段,医院的实验室,以身试毒来试验面罩的防护效果。”梁国祥向记者讲述着往事,这都是他小时候的睡前故事。
最终,梁心研制出有效防护窒息性毒气的改良防毒棉面罩,并赶制份,捐赠给上海十九路军抗日将士。年3月,出版《战争毒气防卫常识》著作,这是中国第一部向国人介绍如何防御毒气的书。
后辈对故乡知之甚少
与许多能人志士“弃医从文”的经历相似,梁心意识到医术只能“救人”,无法解决国人的思想,开始执笔书写家国情怀。
年,梁心结合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受列强侵略的历史进行全面汇编,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外来侵略的零碎记录。年,他根据自己海外留学经历,医院写下了著作《对日作战方略》,用翔实的数据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军事以及国情进行分析,并对世界列强海陆空三军军备状况进行汇总。“在书中,他甚至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对于爷爷的远知卓见,梁国祥很钦佩,但同时感到很遗憾:“我爷爷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因为留学的经历,所以思想开放,知道外国人的野心,才更加对当时的中国恨铁不成钢。”
年,为躲避战乱,梁心举家迁往香港,一直到年才回到佛山。战争期间,梁心医师的所有著作原本都遗失在外,其孙辈经过多年努力才集齐当年旧作的复写本。
年,梁心去往台湾。自此,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多年以后,家人方知,梁心已于年因脑溢血在台湾去世。“爷爷一生传奇,一生漂泊,到最后都没能再度踏上故乡。”梁国祥叹息,由于爷爷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家乡的记载,到了梁国祥这一辈,对阳江已是知之甚少。
希望能找到家族的“根”
在佛山出生成长,讲一口流利粤语,阳江对梁国祥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有时候会想,我的‘根’在何处?我爷爷的爷爷叫什么?马路上走过的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中是否也有与我同根的人?”这些问题常闪过梁国祥的心头,让他沉思,也让他心中寻根问祖的想法更加热切。“想知道家族在阳江哪里,有怎样的故事。”梁国祥向记者讲述他的心愿,希望能在源远流长的家族史中,为自己、为父亲、为爷爷、为身边的血亲找到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中国人讲究的‘根’,意思就是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因此不管漂泊得再远,落叶归根是我们的夙愿。”他说。
这些年,梁国祥一直在努力查找资料,试图对爷爷梁心在阳江时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但一直收获甚微。梁国祥希望,通过本报能有人了解梁姓家族的更多情况,帮助他寻根。
文字
何朋键
编辑
何朋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