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城故事一部阳江的历史人文指南

  我还没去过阳江,但我知道粤西这座千年文化古城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位居古今“阳江八景”之首的阳江北塔,还有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底蕴的阳江学宫,以及“王母仙踪”、“金鸡瑞禾”等美丽传说……这些,都得益于陈慎光先生的《鼍城故事》。

  《鼍城故事》,是“故事”,但并不完全是讲故事。论体裁,你很难把这部作品归类于故事、纪实、写真,还是访谈、随笔、游记,抑或是忆文、考证、钩沉;论题材,那就更热闹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宗教的、艺术的、历史的、现实的、物候的、地理的、语言文字的、山歌民谣的、民俗游戏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因此,把她看作是一部阳江的历史人文指南,一点都不为过!

  首先,她是一部传承阳江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岂止是“教科书”,简直就是阳江的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可以用若干个一长串“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来解读她、简括她。

  阳江为什么叫“鼍城”?慎光先生考证得凝练明白:“隋大业二年(公元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阳江得名有多年。宋绍圣四年(年)知州丁琏依鼍山(现在江城第一小学周围)筑起一座土城,这就是阳江城的老祖宗。长期以来,阳江的治地中心都在鼍山脚下,因此阳江城又称鼍城。”

  “鼍”又为何物?“鼍是一种鳄科的爬行动物,亦称‘鼍龙’。传说龙有九子,内有一种为鼍龙(龙头龟身)。《西游记》中就写有‘小鼍龙’。‘鼍’在江城群众心目中其实是‘龙’。江城各地几乎有水就有龙,以龙命名的街道、乡村和以‘龙’为号的人名更是多不胜数。”——慎光先生如是说。

  阳江城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多少街巷、井巷里又有怎样的风情?答曰:阳江人宋代在鼍城的周围挖土,垒起一堵环形墙来,历史上叫做“阳江土城”。由“阳江土城”到“阳江簕竹城”直到成为“阳江砖石城”,这期间,历经多次修葺,阳江“鼍城”才形成了所谓“九街十二巷”的格局,并让你看见“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千年文化古城,遗存的不仅仅是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兴衰传承,也还有各种独具特色的影像与声音。日寇的铁蹄践踏我大片国土时,阳江人监视敌机动向,一旦发现就敲响“当——当当——当当”的节奏,这是防空警报;如果听到“当当当当……”的密集锣声,说明飞机已经接近阳江城或已到阳江城上空;当飞机离去了会听到“当—当—当—当……”的解除警报声。夜深人静时,踩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糖水的大叔的声音,每晚准时准点在小巷里响起:“豆花……粟仔糖,芝麻糊,红豆糖……”还有白天的“打被絮啰,无委烂个啰!”“收国库券……”“收买旧烂单车!”“补汽炉!回收旧电视机、旧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买煤球!”……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特色。

  阳江城乡的墙壁上的标语,又浓缩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政策的变化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年,“人民公社好!”“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标语口号随处可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毛主席说:抓革命,促生产。”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标语,出现在全国城乡。万知青奔赴广阔天地,就有了“多种一棵橡胶,就多埋葬一个帝修反”、“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等。

  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大包干”呈星火燎原之势,阳江农民分责任田雷厉风行,可是阳江邻近的恩平县,却在两县交界处贴出大标语:“坚决顶住阳江分田单干风。”在所有墙头标语口号中,普及面最广、保留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数计划生育类的。诸如“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该流不流,拆屋牵牛”、“逮着就扎,跑了就抓;上吊给绳,喝药给瓶”、“宁要家破,不让国亡”、“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等出现在农村的墙上。

  改革开放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由深圳传播到全国。随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标语口号遍布城乡。结果,少部分人富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速了,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就高喊“建设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政策出现了问题,岂是一两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

  《鼍城故事》还是一帧展现岭南粤西民俗的风情画。

  透过阳江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商业贸易、农事休闲等方方面面,展现多姿多彩的粤西乡土民俗和传统市井观念,这一特色尤为显著。

  阳江人的传统信仰,几乎家家户户供奉观音神位、祖先堂、地龙神位、天官神位、门官和灶君神位;一般店铺都设了个关帝神龛,平日要上香,过年节要“拜神”。农村人还在庙堂设醮打斋,以及龙舟进水,都是请喃呒佬(道士)主持拜祭仪式;红、白喜事也是请道士主持居多。道教和佛教在阳江有同样的影响力,“尊道敬佛”的习俗相沿至今。阳江有不少家庭、商铺除供奉祖先神位,还悬挂毛泽东画像。在百姓的心目中,毛泽东已经升华为救苦救难的天神和佛祖。连开车的司机们也在车里挂一个毛泽东像章,毛泽东又变成平安保护神。

  阳江人称姑娘为“大姐”,令外地人很费解。如果有初来乍到的外地姑娘被叫为“大姐”,人家肯定会瞪着眼不高兴地说:“有冇搞错!我很老吗?”阳江儿歌《鸡公仔尾冬冬》:“鸡公仔,尾红红,入园扒菜又扒葱,扒得葱来捞韭菜,韭菜生花满地红。大姐入园执一朵,小妹入园执一箜。大姐执来梳大髻,小妹执来梳蓬笼。”这里的“大姐”是指姐姐。而另一首阳江儿歌《萤火仔》说:“萤火仔,闪闪光,闪去边处,闪去禾仓。闪去禾仓做咪嘢,嫁大姐。几时嫁,话我知,买便水粉共胭脂。搽白面,做观音,做对花鞋坐轿心。”其中“嫁大姐”中的“大姐”,则是指未结婚女仔。关于“大姐”的阳江歇后语有“芽菜巷大姐——多埕(情)”、“学上大姐——无知价(嫁)”等。埕,是做芽菜用的瓮,阳江凡做芽菜人家的屋里院里会摆很多。阳江民歌还有催眠曲《大姐仔》:“大姐仔,爱乖乖,二伯做媒嫁去街。想吃甜酸街有卖,想吃新鲜嫁石排……”这是哄小孩乖乖听话的一首儿歌,常作催眠。意思是:小女孩,要乖乖听话啊,长大了叫二伯做媒嫁到城里,吃酸的喝辣的街上都有。想吃新鲜鱼,就嫁到石排(程村沿海的渔村)。

  粤港、阳江人说“有财富”叫“有米”。如“米婆”、“米妹”、“米太”、“米佬”等,就是富婆、富翁、有钱的大老板的意思。阳江有“瑞禾”的传说,北山仍存有一块“瑞禾石”;阳春崆峒岩也有一块“汶米石”。这都是百姓对米粮的渴望、追求,希望生活“有米”,日子平安。阳江有很多关于“米”的俗语:看水下米,睇餸食饭;大沟米——一身沙;好吃夫娘嫁大蓢,长毛米饭泡鲦汤;有柴无米,烧烂镬底;粒米爆罂、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连民歌都有《推米煮粥》、《阿婆偷米做煎糍》等。

  阳江早期民间市场买卖,行内人都不会直称“一千元”、“一万元”,而用只有圈子内才懂得的“一撇嘢”(千字一撇开头)、“一草嘢”(繁体万字是草头的)来代替,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分别为:旦底(旦的底是一)、断工(工断了是二)、横川(川横看是三,以下类推)、倒目、扭丑、交头、皂尾、分头、未丸”。阳江市井隐语“磅水”就是交钱。“水”寓意为钱,如“水头足无足”意即“钱够不够”。

  阳江白榄是一种用阳江话道白的曲艺形式,有一首《榄子歌》曰:“榄子开花花打花,阿哥榄上妹榄下。打开围裙等哥榄,等到哥榄再回家。”这是用阳江话表演的快板,唱词像阳江山歌,是一种民间表演的民歌夹曲艺形式。一般的说唱作品都可以用白榄表演,如《打大腿唱山歌》:“打大腿,唱山歌,人人话我无老婆,有钱捰个娇娇姐,冇钱捰个豆皮婆……”还有“讲古佬”讲到西门庆邂逅潘金莲时,描绘潘金莲的性感,说“潘金莲心口有两个灯笼摇摇晃晃,摇得西门庆神魂颠倒”。语言诙谐有趣,比喻独具特色。

  《鼍城故事》又是一卷崇仰故里星光璀璨的先贤图。

  靠山面海的千年文化古城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贤人辈出,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宋代阳江中进士的有3人,元代有1人,明代3人,清代5人。明清两代文举人86人,武举人56人。到现当代,阳江籍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将军、高干更是灿若群星。在《鼍城故事》这部书中基本都有提及。除了重视城市建设的知州丁琏、赈灾爱民的知州王冶、兴学育才的知州黄公度、民国元老李萁及其子——卓有建树的县长李伯振、最早创办阳江图书馆的梁孝则、国民革命军中将军长莫与硕、“番薯司令”吴有恒、国画大师关山月、我国著名艺术史论家(也是阳江籍画家)陈醉、为《新四军军歌》谱曲的著名音乐家何士德和著名何承恩等古今贤德者外,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还为一些与阳江有关的外国人、外地人和小人物立传讴歌。

  美国医学博士威廉·哈维·杜布森,华名都信德,毕业于美国华盛医院。清光绪二十三年(年),他受美国长老会派遣,作为第一位医疗传教士派往阳江行医传教。在传教士中,他是会讲阳江方言的第一人。在阳江从事传教、行医和教学工作,直到年,他70岁时退休离开阳江回国,协助他的姐姐照顾患病的父亲。年去世。

  望着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能说阳江话,态度、举止十分虔诚的美国人“杜布森”(发音近似“都不信”),大家改称他为“都信德”,人们认为他医术精湛,是造福阳江百姓的好医生。“老都”还是一位摄影师,他在阳江时拍摄的老照片,为阳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老都”在阳江除了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外,还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使者。创刊于清光绪末的阳江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公论报》,就是“老都”刚到阳江不久亲自创办的,民国15年(年)上半年停刊。在“老都”创办报纸60年后的年,阳江报人才在“老都”当年盖的“番鬼佬”楼里创办了《阳江报》。

  “老都”治病有一次“出格之举”。一名阳江女子不知患的是什么病,一觉睡醒,两臂平举着,放不下来了,最后找到了“老都”。“老都”拿起一把剪子,趁这名女子不注意,突然把她的裤腰带剪断,女子大窘,惊慌地用手遮住下身,并骂他“你爱死呀!”(“爱”,“想要”的意思)谁知,她的病就这样治好了。在“老阳江”的印象中,“老都”特别喜欢逗孩子们玩。看到孩子,问其年龄,一听说有两岁了,他会打着哈哈说:“哦,两百岁了。”有个婆婆小孙子满月,“老都”就问其孙子几岁,婆婆回答说:“百岁了!”“哈,百岁了还不死?”婆婆听了不快:“呗你!(去你的)”他只是笑。

  被列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阳江女婿、原鄂豫皖苏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也被陈慎光收入《鼍城故事》。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因为他的夫人谭冠玉是阳江雅韶十八座人。谭冠玉与许继慎的儿子许民庆直到53岁那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叫什么名字。许继慎的夫人谭冠玉(又名谭贯如),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少年时在家乡读书,后医院学习护士专业,医院当护士。民国13年(年)应聘到黄埔军校。当时医院十分出众,谭冠玉年龄最小,且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眉目清秀,人们便称她为“八姑”。那一年已是国民革命军团长的许继慎因脚脖扭伤,医院卫生员谭冠王。两人一见钟情,遂于民国14年(年)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在广州结婚。后来辗转来到上海,协助周恩来做党的工作;谭冠玉生下一子,取名为“许民庆”,民国二十年()秋冬,许继慎被张国焘杀害后,谭冠玉携子辗转流离。许民庆12岁时,母亲谭冠玉得了肺痨,她把许民庆叫到身边。许民庆当时问母亲:“爸爸是干什么的?”母亲告诉他:“你爸是国民党团长。你老家在安徽六安县,家中已无人,你不能去找了。”母亲又说:“民庆啊,你的名字,是你爸爸取的,他希望你长大后去干人民庆贺的事。你别辜负了爸爸的期望。”许民庆此后数十年寻找过父亲的下落,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查无此人”。因说不清父亲的来历,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历尽坎坷。在政审表格上,本来应填写“父亲是国民革命军团长”,写成了“父亲是国民党军团长”。结果每一次“运动”都被挂黑牌游街示众、巡回批斗,甚至被冤枉成为驾车轧死人的杀人犯,抓入监狱,险些被执行死刑……直到最后在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有关部门的关心过问下,许民庆才得以明确身份,享受烈属待遇。

  在《鼍城故事》中,还有一个外号“豆米泳”的小人物,其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阳江电影院里面卖豆米的“豆米泳”可算是阳江的名人。“豆米泳”原名叫蔡泳,是一个身高仅1.15米(连上海鸥酒店10楼电梯都够不上按键)的侏儒男人,但他靠着一小袋花生米、一个小竹筒子,开始了创业生涯,挑起了艰辛的生活重担,积聚起财富和智慧,终于成了阳江家喻户晓的“豆米大王”。从年起,《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黄金时代》、《深圳青年》、《阳江文化》报曾对他的事迹作过报道。随着知名度的增高,他的“桃花运”也来了。先后两段“只开花没结果”的姻缘彻底摧垮了蔡泳的精神支柱。他自小就一直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他以为通过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可以赢回男子汉的自尊和自信,可是他最终走不出感情的迷宫,战胜不了自己心中的空虚,竟自甘堕落,沉迷于赌场。最后输光全部钱财,陷入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新千年到来不久,这位“泳记花生”的创始人终于远离了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矮小的身影了。

  为此,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人都不是完人,豆米泳虽然有缺点,但一个残疾人能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直面对生活的艰难,即使他败下阵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留给人们的不单是“泳记花生”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深刻教训。”

  《鼍城故事》更是一串串乡土语言珠玑闪烁的活化石。

  在这部作品中,有“踎、挦、嫐、嬲、篢、掿、氹、磼、孭、乸、劏、嘢……”等等一大批我很少见过或从未见过、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方言(古语)字词。这些字,有的是中原古音,有的是古越语字,有的是粤语方言词,它们都“活化石”般活跃在阳江人的口语中、书写上和歌唱里。“踎、挦”出现在《麻雀仔路边踎》歌词里:“麻雀仔,路边踎,阿娘晒谷你来偷,有日终归捉紧你,慢慢挦毛挂上钩。”麻雀偷吃农民晒的谷子,是让人愤恨的。这首歌表达了总有一天偷谷的麻雀会被逮住,拔光毛后挂上钩晾干做腊味,具有寓言般的警示作用。踎,实际读音应为móu,阳江音同“葆”,蹲的意思。挦,读音xián,康熙字典的解释是成丛地扯、拔(毛发、草等)的意思。属中原古音,阳江读音同“潜”。

  当年的山歌擂主、阳江县文化局长邵胜德,每次山歌擂台开场时,都会唱起一首诙谐的山歌来自我解嘲:“邵某胜德住溪头,从小捉鱼又看牛。二十出头参革命,风风雨雨度春秋。五十岁来文化局,学吹嘀咑扮风流。退休继续吹和唱,唱歌可惜豆沙喉。听众一般能谅解,老妻话我惹人嫐。年年歌赛倾全力,默默耕耘乐悠悠。”在粤语里“嫐”念nao,是生气的意思;还有一个“嬲”念niǎo,是戏弄、纠缠、搅扰的意思。“嫐”,《康熙字典》解释“娆,嫐也。”说明“嫐”另外还有娇媚、柔弱、妖娆的意思。他的经典山歌是《死过咸鱼曲过虾》:“地瘦人穷干部差,除都械斗无其它。织篢溪头一个样,死过咸鱼曲过虾……”“织篢”就是阳江独有的地名。

  有一首《恩爱两人到果时》:“细时共妹点踎踎,掿都泥沙又打筹。做子做完搽白鼻,讲蒲你话几风流!风流妹氹我番薯,嘱我无回屋话知。我又经常吃妹糢,恩爱两人到果时……”在粤语中,“氹”字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哄”的意思;第二种是“骗”的意思。“氹女仔开心”,意思是逗得女生很开心,也有解释为漂亮的女子撩得男子开心。《月亮光光照九洲》悲切地吟唱:“月亮光光照九洲,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敲花鼓,有人地下磼心头……”磼,一读shé击打的意思;一读jí,指山高峻的样子。

  阳江有首经典山歌叫《孭紧老婆去捉猪》,词曰:“第一老婆第二猪,第三外母四阿姨;记得那年大路水,孭紧老婆去捉猪。”“孭”,读音miē,动词,“背着”的意思。与猪有关的俗语,如:吃砒礵屙屎毒猪乸、平地跌死笨猪乸、量身好吃猪乸肉……歇后语有:“疍家佬买糠——有猪(之)”、“计胜个猪郎——听劏”(吃无吃得,做无做得)。乸,读音nǎ,雌性的;劏,读音tāng,宰杀的意思。

  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用铜作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照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读陈慎光先生的作品,我们不仅从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恰到好处的表述中感受到他那洒脱清丽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艺术,更从其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命运的提炼中感知现实深层向度和社会普遍意义。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表面现象,反映深层本质,胸襟里包容有对重大事件的体悟,有对社会问题的忧思,更有对众生沉浮的悲悯!这些可能都得益于先生以往记者编辑、文化管理岗位、文学创作探索等工作岗位的沉淀与积累。

  陈慎光先生不人云亦云,总能从看似合理的表面现象发现深层次的不足,赋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在记录阳江之战浮雕时,慎光先生客观评述其再现了南下大军冲锋陷阵的壮丽情景,但是话锋一转——“初看有一定气势,可是细看起来,又觉美中不足。主要是主题不突出,战士的形象欠缺美感,人体比例不协调,不是‘大头仔’就是‘细头仔’。一场残酷的战斗,而我们的战士服装整齐,衣履干净,风纪严整,没有哪个挂彩负伤,好像上舞台做戏一样,这和现在的电视剧存在的毛病相同。”在介绍阳江学宫时,他发现“学宫的棂星门少了西边的一个门楼,是建新华北路时,开发商不采纳文物部门的意见,在此建了一家商铺……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家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少了一个门就等于降了一级啊。”这种烛幽洞微精神弥足难能可贵!

  附录:

  《鼍城故事》作者陈慎光简介:作家、编辑、记者,长期在《阳江日报》社、阳江市文广新局等部门从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年起,在阳江电台参与主播《阳江人阳江事阳江话》节目,介绍阳江风土乡情、人文风物,追溯历史事件及叙述百姓故事,弘扬漠阳文化和抢救本土文化遗产。近年出版的书籍有《阳江龙舟故事》、《阳江知青故事》、《趣味阳江话》、《阳江人阳江事阳江话》等。现为《阳江文化》杂志社、阳江文艺创作室、阳江书刊编辑室主编。

  (作者:王散木,来源:王散木的新浪博客。图片来源于网络,“阳江好”倾情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和







































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gr/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