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阳江三宝之一“漆器”,学习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校团委组织高一高二学生会和社联社团40多名学生到阳江漆艺院参加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授旗仪式
年7月13日,我校团委组织40余名团委学生会干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阳江漆艺院进行了一次漆艺寻访之旅。
出发前,团委黄丹丹书记对活动内容和流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随后,梁峻荣副校长向同学们阐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为本次活动进行授旗。
梁峻荣副校长为本次实践活动授旗
参观之旅
到达漆艺院后,漆艺院何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接着,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第一个展馆,对阳江漆艺有了大致的了解:
学生认真观看介绍
中国漆艺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而阳江漆艺是中国漆艺的一个分支。关于阳江漆艺有多少年的历史,流传下来三种说法。有人说阳江自西汉便发展起漆艺,但这一说法没有文物的佐证。也有人说阳江漆艺是从隋朝发展起的,著名的冼夫人为隋朝楚国人,在她从河南迁至阳江时带来了河南非常精妙的漆艺技术和技艺高超的技师。据记录,皇帝赐给冼夫人的物件中就有一件描金漆皮箱。而最有力的证据是清朝雍正七年确凿的税收记录,它记载了当时漆器的营销买卖情况,证实了明末清初阳江漆艺发展繁盛,设有店铺和生产厂。因此,我们可以响亮地对外宣称,我们阳江漆艺已有~年的历史。
阳江漆艺在清朝发展繁盛,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外销至东南亚国家。但由于社会的推移,这一颗璀璨的阳江明珠黯淡了一段时间。直至民国时期再逢兴起,辉煌到整条南恩路开设满了漆器店及相关生产工厂。不幸,战争的爆发阻碍了社会发展,阳江漆艺也大受所挫。解放后,阳江漆艺终于东山再起,漆艺人不仅建立了新的漆器厂,而且完善了漆器的制作过程。那又是个辉煌的漆艺时代,小到茶杯茶托,大到箱箱柜柜,漆器厂总共生产有八百种产品。
没有哪一种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帆风顺的,但阳江漆艺在崎岖的历史发展之路上依然发射出熠熠光芒。
漆器产品主要是应时所需,应生活所用而被生产。展馆中,我们看到了清朝官员使用的特制“漆皮官帽箱”、富家女子的梳妆台、精致又实用的漆枕……这让同学们了解到漆艺在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之余,更是贴近生活的传统美学。
随后,我们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精美的漆画。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型画种,漆画有着其独特的风姿:比如范俊先生的《龙虾》生猛鲜活,梁以欢先生的《假日》恬静惬意,陈奇积先生的《银龙鱼》惟妙惟肖……
制作漆画所用的工具五花八门,譬如鲍鱼壳可以用来做孔雀尾巴上的羽毛,碾碎的鸡蛋壳用来做娇嫩的花瓣或滚动的海浪等等;漆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夸张抽象的,有田园写实的,有描绘色彩和人物的,也有叙述历史的等等。漆艺院专家说:“漆艺作品里蕴含着无限可能,只要你想的出来,就可以用漆艺做出来。”从这一幅幅画中,同学们不难感受到传承与创新之于艺术的塑造。
采用鸡蛋壳装饰的画
阳江漆艺的文化韵味亘古绵长,成为了阳江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们的寻访之旅步入了尾声。在这趟旅行中,同学们既领略了阳江漆艺的宏大和精美,也感悟到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被传到我们年轻人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珍视和呵护阳江本地的漆艺文化,并且借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振兴传统工艺的东风,让阳江漆艺重现风采,为家乡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实践感受
我之前来过漆艺院,但这一次来,感觉又是不同的。在讲解员的细心讲解下,相比第一次,我对漆艺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对阳江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即使是看过的作品,再看一次又别有一番韵味。漆器不愧是阳江三宝之一,它作为阳江的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好好欣赏一番。漆艺院这个地方确实值得每一位阳江人都来看一看。
——高一团委学生会主席林榆清
13日下午,我们去了漆艺院。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阳江三宝之首——漆艺,让我对阳江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让我不由地赞叹阳江文化的独特。除了观赏陈列在展馆的艺术品,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漆艺工作室,专家为我们一一讲解了漆器的制作,琐碎而必不可少的工序,也让我不得不佩服漆器艺术者的技巧与耐心。
——高一团委学生会副主席兼社联主席周秉锐
参观漆艺院,大家都惊叹于漆艺作品的精致华美,也为阳江漆艺今天不如往日繁盛感到惋惜。如漆艺般宝贵的传统文化,仍需要我们的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