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生活里的音樂修養

文化周末“当作家遇到古典乐系列演出之春日漫游”摄/刘中

大学毕业不到两年,这是一个尴尬的时期。雄心壮志消减了一半,梦想成真遥不可及,却又不甘碌碌无为、安逸度日。天天守着人来人往、风光无限的朋友圈,焦虑不已。现实似乎不存在事少钱多地位高离家近的差事,但假如日子安定,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想一想如何填补你的业余生活,做点儿实在事。

我非常认同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然,除了一份有时间的工作,单身也给我腾出了很多时间。一个人的时光,让我学会理性和自己相处,思考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我迫切地意识到,必须一个人尝试去做更多的事。

大半年前,我毅然买了一台电钢琴,迅速在一家老琴行报了钢琴入门班。因为中学接触过吉他,大学也曾学过两个学期的钢琴,所以入门还不算很生涩。

钢琴老师50岁左右,非学院派,早期跟着乐队到处演出,因此很擅长流行钢琴(即所谓的即兴钢琴、爵士钢琴),还时常讲起他跟菲律宾佬合作的趣事。一开始我跟老师提出要学流行,几节课之后老师突然递给我一份打印琴谱,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大概是钢琴五级的水平。老师说古典曲子编曲讲究且有底蕴,建议还是从古典练起,再融合流行来学。只要我后面没有安排学生,老师给我上课都加时不加价,学烦了还教我打架子鼓,可能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为了学习钢琴,下了班饿着肚子拎着琴谱头脑混沌匆忙赶到琴房,虽狼狈不堪,但心满意足,年纪不小手指不灵还能学出个门道,我常常偷着乐。二十来岁的人主动花钱挤时间学音乐,能有如此觉悟,全因为小时候父亲说的一句话:学门乐器,自娱自乐。很庆幸我把这话记住了。

从前在广州念大学的时候,由于零花钱有限,只能在学校的音乐厅看音乐学院学生的毕业演出。直到毕业那会才在同学的带领下第一次去星海音乐厅,此后便开启了我对音乐的另一番体验。

工作以后,机缘巧合之下我注意到“莞城文化周末”这个文化项目,它由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每周六都有一期公益演出,形式丰富,格调高雅,有独奏、多重奏、乐团、歌剧、话剧、音乐剧、儿童剧、合唱、阿卡贝拉、魔术等等。自年以来,风雨不改举办了十周年。有朋友听闻,直呼高大上。但对我而言,订票、取票就像家常便饭一般,周六晚上早早吃完饭去看文化周末已经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习惯。我还会带不同的朋友去看文化周末,乐此不疲地把我的兴趣传递给身边的人,希望他们也能亲身体验这么好的本地活动。

想不到东莞这样的小城市,有这样持续、公益、惠民的文化活动,实属难得。这是街坊们自我教育、调剂生活的大课堂。

用别人喝咖啡刷朋友圈的时间扩充课余生活的版图,除了上面说到的,其实还有更多,也应该要有更多。每一个在业余生活上自给自足的小战士,其实都是幸运的人。

文化周末“当作家遇到古典乐系列演出之春日漫游”摄/刘中

關於作者

3Jan

東莞女青年,尋求自適其適的自由感。

「一時半刻」第篇

一個兼顾文化和社群的公眾號

我地寫專欄

每週推送城中素人原創隨筆

一刻接通精巧的經驗和見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gr/11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