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一中高二22班蔡雨彤谭秋盈的读后

寒与暖

——读《寒风吹彻》有感

阳江一中高二22班蔡雨彤

在这个不下雪的南方小城市,这大冬天也是冷的,但却不至于冷到心底,毕竟这南方小城里更多的是暖。而此时的我身上堆着保暖衣和羽绒服,甚至还裹着毯子,可依然抵挡不住手中这纸张迎面而来的刺骨的寒。我蜷缩在沙发上,一字一句吃力地读着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

他,静静地围在火炉边,可以想象他在用力地搓手,时而对着嘴边哈气,时而索性靠近火炉,祈求火炉把自己烤得更热一些。可是,以前冻坏的骨头却依然隐隐作疼。为砍挖灌木取暖,14岁的他赶着牛车和邻屋的大人们争相拥向沙漠。而沙漠中的寒风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管他再怎么躲避,它依然将他拥围住。“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读到这里,我不禁收紧我的毯子,仿佛纸里面的那股寒风已经慢慢透出来了。到底是怎么样的寒风让30岁的刘先生如此的窒息?他就像一棵已被抽干了的枯树,孤独地摇晃在凛冽的风中,却还渴望捂紧身上干裂得快要掉落的树皮来取暖。终于,他的太多无奈在现实中终于平静下来,他非常平静地说着:“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在这后来,在寒风中,一个老人在街角被冻死,那老人最后一点挣扎没有人看见,只有那扫荡着的寒风注意到了,但那无情的风只会更加嘚瑟、更加用力的呼啸着;年老的姑妈,一直渴望温暖的春天,等待亲戚过去“喧喧”,可是在这寒风中,小愿望也是奢侈的,盼啊盼盼啊盼,春天终还是没有回到姑妈的生命里,她被永远留在了寒冬里,面对姑妈的死,作者与母亲的平静与坦然也是看透生死的无力;母亲拉扯大几个孩子,也将要迈进了自己人生的冬天。也许,寒意不仅仅是新疆地区那凛冽的风,更是落在人生的一种的雪,寒得刺骨寒得透心。“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实有寒风的荒寂,确有吹彻的凄凉……

是的,通篇都是寒,这不仅是肉体的隐隐的疼痛感,更是内心深处摸不到底的透心凉,有这样的话“心冷是真的冷啊,冷到了底却冷不到头”,我想这是对的吧,作者刘先生也该同意这理儿。我用冰冷的双手紧紧地攥住这透出寒气的纸张,也许,我该重新审视刘先生的这篇文章重新读一遍,我正值青春年华,一直都选择相信,相信这世界的温暖,正如年轻时候的作者,不畏惧寒冷,雪天时候的兴奋正是年轻生命的象征,我也选择相信作者并不是只对寒冷的无病呻吟,或许我能找出作者内心一丝丝的温暖。

是的,我找到了,我从作者笔下的绝望的、令人窒息的文字中寻求到了那一种感动,那一种等待春天的感动,脆弱的他依然在坚持着,像我们一样选择相信。他的腿在外冻坏了,他没有抱怨、没有向家人诉苦,他说“很快会暖和过来”,就像作者相信“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一样,选择相信,选择保留那份感动;在严冬中,他用一杯热茶接待了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尽管那位年老的路人最后冻死街角,但我相信,作者给了他生命中最后一点暖意,让他在无情的外界环境中抱着心中的感动慢慢闭上双眼;再者,家人的逐渐离去,让他懂得了母亲渐老要常回家看看的亲情感应,母亲双鬓分明,用儿女的孝心和温暖融化母亲人生的鬓霜,即使不退不化;甚至是围抱火炉的简单做法,也是怀抱希望的使然……作者对希望的相信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他让我们更加相信爱,能在寒风中瞭望。人们常用四季来比喻生命的各个阶段:少年是朝气蓬勃的春季,青年是饱含活力、辛勤耕耘的夏季,壮年是收获金黄的秋季,老年则是步入残阳的冬季。而每个人必经的生命之冬,我们岂不更应该坦然面对、保留希望、保留等待春天的感动?就像海子所写“面朝大海,春暖花来”。

庆幸能在这个冬天遇到了一篇令自己颤抖却又感动的文章,我想,以后的冬天再寒冷,我都能对自己说一句“很快就暖过来了”;以后的路上肯定不乏荆棘,我都会鼓起勇气让自己相信,让自己期待。寒与暖的较量中,没有谁的输赢,寒吹彻暖,暖融化寒,“寒风”哀而不伤,“寒风”过后,当是春暖花开吧。

潘老师点评:蔡雨彤的这篇读后感写得非常深入,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文本较长,散文化的写景也颇多,不是很好读懂,但她能读懂“寒风”的寓意,读出文本的哲学精神和作者的人文关怀,这表明她已经从这篇经典之作中汲取了很多文学营养。“寒风”是人生中不可改变的现实,唯有坦然面对,乐于接受,鼓起勇气,对“温暖”充满希冀,对“寒冷中的人”充满人性的战栗,寒风将不再肃杀而绝望。

放手蝶飞蹁跹来

——读《捕蝶者》有感

阳江一中高二22班谭秋盈

筱敏的《捕蝶者》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了一位捕蝶者精心准备捕蝶工具,耐心地用珠萝纱网捉住蝴蝶,用酒精毒死蝶,用毒瓶毒死刚刚羽化的蝶,最后做成标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为珍稀标本扬名世界还是默默耗损美丽终老山林?这是作者的思考。

读罢,我内心波澜起伏,涌起淡淡的忧伤。蝶,美丽的蝶,就这样,告别了双飞双栖的情侣,告别了这山林,告别了一切……也许,有人会说,与其默默耗损美丽终老山林,不如被制成标本化作永恒的美丽,可在我看来,这样的永恒太过残忍,自由飞翔于山林而终老的蝶更加美好。

静态之美远不及动态之美,自由飞翔的蝶更加美丽。泰戈尔曾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诚然,标本可以让蝶永远保持着一定的姿态,但蝶却因此失去了本该有的生命与自由,为了所谓的永恒而失去生命和自由,显然太过残酷。就如文中的蝶,无论是蛱蝶还是凤蝶,都无法再飞翔。试想一只失去生命的蝶,如何有“晴蝶飘兰径”的轻快,如何有“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的浪漫,如何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欣喜。静止的蝶纵然很美,但那穿梭于姹紫嫣红中的蝶,那双宿双飞的蝶,那刚刚破茧而出纤尘不染的蝶哪一样不比它更为美丽呢?相比于化为标本的永恒,自由的蝶的一举一动都化作了独一无二的美丽,独一无二的永恒,而不是在标本盒里走遍世界。故依我之见,静美的秋叶远不及绚烂的夏花,自由的蝶更加美好。

让蝶自由飞翔后而终老于山林,方是对生命的尊重。很多人都惊叹于标本的美,对于蝶类专家而言,发现一种新的蝴蝶更是无上荣耀。然而他们也许并未曾想过这美丽的标本是蝶经过何等残酷的折磨得到的。珠萝纱网,氰化钾,酒精,足以置蝴蝶于死地,给蝴蝶的胸肌以致命一击,用昆虫针穿透胸背,更是让人难以接受。那些刚羽化的蝶,还未来得及好好看看蔚蓝的天空与熹微的晨光,便一命呜呼。这样的做法,实在不是对蝴蝶生命的尊重。生死轮回,人间常情,终老于山林是每一只蝶都逃不掉的命运,既然如此,又何不让它们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花丛中蹁跹起舞,也不枉来着人世走一遭。云南大理的蝴蝶泉每年到蝴蝶会时,无数蝴蝶在泉边漫天飞舞,吸引无数游人人驻足观看,若是没有这漫天蝴蝶,何来这著名的蝴蝶泉呢?正是人们对蝴蝶生命的尊重,才成就了这一奇观,成就了这般和谐美好。我认为,让蝴蝶耗损美丽终老山林而不是做成无声的标本,是对生命的尊重。

化作标本的永恒太过惨重,自由飞翔的蝴蝶才更加美好。不妨放手,让蝴蝶活出自我,让我们静待“穿花蛱蝶深深见”的美好。

潘老师点评:谭秋盈同学这篇读后感写得非常具有典范性,她根据《捕蝶者》一文的所读为材料,从材料中确定写作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永恒太过残忍,自由飞翔于山林而终老的蝶更加美好”,然后再展开两个分论点,文章层次清晰,说理深入,文采斐然,真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读后感。

潘科峰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新春喜相迎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zz/2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