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离人·水调歌头
阳江一中高二(22)班蔡雨彤
又是一度中秋佳节,望着天上那轮圆月,我的思绪飘远了。
这是丙辰年的中秋。这个中秋,苍穹之中的月儿尤其皎洁、尤其圆,难怪“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柔如絮、轻如绢的云朵簇拥着她,清辉四射,银光遍地,其他的在她的映衬下似乎都黯然失色。这天的月儿尤其得意,她毫不犹豫向人们展现她的美。只是,月圆之时有人却只能与酒相伴,借酒品苦思之愁......
月下的东坡端着酒杯,缓缓把玩,仰天询问:“明月几时有?”然而,回应他的只有月儿的恬静。我想:东坡想问的不仅仅是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他更想知道,明月什么时候能让他与家人团聚吧!
东坡微微仰倚在地,一壶酒在身边静静的,和这夜一般静。望着那轮圆的让人向往的明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似乎在向往着,向往圆月里面的世界。“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只因“高处不胜寒”。是矣,那月儿再美、再动人,却有着高耸九天的寒,终不及人间温暖。那琼楼玉宇引发的出世一念,终抵不过东坡对于人间的恋念。
月下的他,心潮起伏,趁着酒兴正酣,婆娑起舞玩赏月光,他陶醉在那天边泻下的月影间。舞姿飘逸飒爽,月下清影相伴,“何似在人间”的不禁意流露,伴着又一樽酒畅快饮下。人间亦有可乐处,何须向往天边月。人间的舞蹈亦别有一番韵味,又何必要憧憬月中的琼楼玉宇呢?
夜,愈加深了,月亮照遍了楼阁,穿过低低的门窗,照着心事未眠的人。看着这清亮的月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轻轻埋怨从东坡口中缓缓吐出来。是啊,舞蹈虽怡情,却不能让人忘却对家人想恋;随意的挥舞,却挥不走东坡对胞弟的思恋。丝丝愁绪,点点泪痕,这“月圆人不圆”思绪的流露,让这清月更清,让这静夜更静,让这自酌的离人更加惆怅……或许,他不仅仅是为自己感慨,他一定也在为千千万万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离人而慨叹吧。
仰头,又一樽酒,忽的,有一股清流缓缓流过心头,流过了他内心最为柔软的深处。东坡似乎从酒意中清醒不少,怔怔看着天边的月,那轮象征着团圆的圆月,他心中豁然开朗,在这一夜的思念和遐想中,他找到了中间的节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他口中道出,轻轻地、了然地,成为永恒的真理。这一刻,东坡感到释然,离愁闲散、悟出真谛,他笑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打破了这夜的清寂,似乎不再那么孤独。世事难全,那便愿人长久;相隔千里,只愿共享婵娟。
是也,虽不伴左右,虽分隔两地,但是那月亮还是同一个,一抬头,便有你的思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秋联欢晚会《但愿人长久》的歌声突然把我拉回了丁酉年的这个中秋,只是,伴月起舞的那个身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潘老师点评:雨彤同学由中秋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然后借助其中的词句,运用情境再现的手法,还原了苏轼写作此词的情感变化,由悲到释,由孤寂到清朗。苏轼给她的,不仅仅是唯美的月色,更是超越苦难和愁绪的达观。雨彤运笔洒脱,文如其人,柔中带刚,细腻的笔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苏轼月下起舞的身姿,高歌的快然呈现在眼帘。
望月所想
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二(22)班曾雨
中秋历来是要赏月的,年年如此,今年也如此。
偏偏今年对着渐满的月,我心中却忽地生了莫名的疑惑。
人人都赞月光皎洁,以月亮托思情,月景都是极干净极情缠的。可月分明是反射了日的光芒,照理讲,月光日光是差不多的,怎么就没人把高洁、把情思放在太阳身上呢?分明太阳要更亮啊。
细想,白天太阳升起时,整个天地都一片光芒万丈,阴影黑暗都苟苟且且地缩在角落里,怎么都翻不了身。太亮了,反而没什么感觉。
晚上就不同,月光不够亮,驱赶不走黑夜,暗色在天地间游荡。天下之大,只一抹浅薄的月色亮着,在无尽的黑暗的衬托下,月显得更高洁些,也有道理。
高洁是这个道理,情思更是这个道理。
你在外乡,你在堂堂正正的日光下奔走,你觉得这跟在家乡没什么不同。到了晚上,你得了空,闲下来了,你想到了乡亲父老与旧时欢喜,你想到了现在只孤零零一人飘泊。你觉得自己很苦。
你抬头,看向那轮月亮,你见它,也是孤零零一个。它的周围是黑暗,全世界都是黑暗,你身边也是黑暗,只有它亮着,将一点光洒在你身上。
你与月的灵魂便相通了。你想,你跟它多像,它想必也情愿,将你的思念,传到另一个同样有人望月怀想的远方。
于是,单薄的月光,成了温和的使者。有时它告诉高人志士,可以不够强大,不可以屈于黑暗;有时它又不说话,只默默将千缠百绕的情,在一张张仰头看它的脸上相传。
潘老师点评:曾雨的行文清新洁净,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还不如说它是一首长诗。她在行文中一反常态对“月”这个传统意象发出质疑和探究,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理解,阐述了月能寄相思的缘由。如果能借助一些含有“月”意象的思乡诗词,就能增添文化内涵以及说理的深度。
佳节又中秋
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二(22)班谢沂廷
耳畔突然响起几声轻轻的爆鸣,抬头一望,一轮半满的弦月洒下几束清辉,原来中秋将至。
心里顿时起了兴致,跑上顶楼,想去看看烟火映衬下的皓皓弦月。推开阳台门,世界被夜笼罩,皎洁的月亮如黑夜的瞳孔,闪射着动人的光。一个个闪烁的火点,飞速与空气摩擦,发出嘶鸣,穿透云层,随声声爆鸣,硕大的烟花在空中绽开,五彩斑斓,璀璨耀眼,星星点点,燃亮了整片天空,有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随后转瞬即逝,天地又暗下来,陷入一片宁静。而月儿在这静谧中,更显楚楚动人。我正沉醉在这繁华落尽的宁静中,耳边却响起了这样一个声音“朋友圈里的月亮最好看,QQ空间里的烟火最绚烂。”我不禁感慨,中秋应别有一番滋味。
记忆里的中秋,是“银汉无声转玉盘”的宁静祥和,应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里“把酒问青天”;记忆里的中秋,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小院,有吟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稚嫩童声,有花好月圆,阖家幸福的欢声笑语。而我,在高谈阔论的大人中穿梭,时而逗逗小猫,时而摸摸小狗,累了便躺在奶奶的臂弯里,听她用蒲扇把“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都摇进柔和的风中。我能看见凄清孤冷的广寒宫,寒气环绕,冷光暗淡,三秋桂子飘香,嫦娥独抹孤泪,玉兔凝神遥望远方;我能看见玄宗游月,遨游云间,看霓裳羽衣,听仙声阵阵……
如今,高楼林立,不见桂影,霓虹灯光,冲淡暗夜,我魂牵梦萦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身在何方?我心心念念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又在何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霓虹璀璨中日益黯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灯红酒绿中渐渐消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在歌舞升平中不见了身影。“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回不去的童年,是回不去的情怀,是回不去的中秋。蓬头稚子,再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天际友人,再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牵挂;浮云游子,再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今后,再无那轮楚楚动人的秋月。
举头再望月,佳节又中秋,能否再有,暗香盈袖。
潘老师点评:沂廷同学从喧闹的中秋起笔,写出在当代信息技术遮蔽下,传统佳节逐渐变味,进而联想到记忆中的中秋,诗词文化中的中秋,最后她又回到当今,展现了“高楼林立,不见桂影,霓虹灯光,冲淡暗夜”的社会现实,再一次表达了对传统节日里诗意全无,文化没落的惆怅。她诗词功底好,文风婉约,但行文中透射着文化的张力。
潘科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