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江“九街十二巷”老一辈人常说,阳江城里有“九街十二巷”。然而,查阅清朝、民国所撰的各种版本的《阳江县志》,均没有这种提法。其实,这种提法也仅是从主要街道方面来说的,它远远未能包括整个城里的全部街巷。最明显的如青云路、朗星坊、敦厚社、盐场衙等,均未列入。至于著名的“二里三村”,也都在“九街十二巷”之外。所谓“二里”,是指华恩里和近贤里。所谓“三村”,是指猪乸村、五家村、杏花村。对“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恐怕现今不少阳江城的老居民都未必弄得清楚的,《阳江县志》也语焉不详。笔者曾走访过多名耋龄老人,才知道原来是在洲背街尾、北门街背的鼍山旁边。再说这“九街十二巷”中的九条街,很多人就把南门街和北门街都列进去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当未拆城墙之时,由南门(宁海门)进入南门街,出县前街(今南恩路中段)再入北门街出北门(镇安门),这是阳江城里横贯南北的干道,它和从东门(承宣门)入东门街,经县前街、学前街、西门街(均为今之南恩路)再出西门(威肃门),横贯东西的干道,构成了城里的十字形主干道,这是不列入“九街”之内的。而谈到“十二巷”,很多人又把劏鸭巷也列进去了,这也同样错误的。劏鸭巷是属于城外的街巷,据《阳江县志》(民国十四年版)记载,此巷于清代时原名“兴隆新街”。大概由于多数居民从事劏鸭职业,世俗便称之为“劏鸭巷”。而民国之后,则以此作为定名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街巷名称也有所变易。如列入“十二巷”中的东关巷(南门街中段连接横石街尾的一段街道),是因巷中有一关帝庙而得名。但清同治十年()在关帝庙的东边,又建起了一座万寿宫(解放后县卫生局所在地),这是专为清朝皇帝万寿而建的。为了宣扬清统治者的“威德”,这条街也就称作“万寿街”,至民国后才恢复原名。再如“塘边张”,虽没有列入“九街十二巷”之中,但却是阳江城中的老街道。然而历朝的县志中,都找不到这一名称,只称它为“古庙通衢”。因这条街中的祖创宫,是阳江城内最古老的庙,始建于宋代,因此而得名。“九街十二巷”只有在年出版的新《阳江县志》中才有正式的记载,其中“九街”是指:马屋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横石街、卜巷街、苏屋街、洲背街、水埒街。“十二巷”是指:榕树巷、东边巷、牛角巷、板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乜巷、高屋巷、丁屋巷、东关巷等。阳江城的历史唐昭宗大顺二年()恩州因兵乱徙州治到恩平城。昭宗天佑四年()时局稍为安定,才复迁州治回阳江城。闵帝应顺元年(),恩州升为防御州。宋神宗熙宁九年()兵部通告广东广惠南恩等五郡,要训练抢手壮丁1.4万余人。宋神宗元丰二年()南恩州奉朝廷令,训练壮丁习武。当时时局已动荡不安。北宋以前,阳江未建城池。经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考虑在阳江建起城池来,以御寇患。一、城内有五马坊、永泰坊、花桥亭坊、崇善坊、宣化坊、濂溪坊、朗星坊,城隍后坊、里仁坊、德行坊、金鸡坊。1、五马坊:东门街、榕树巷、横石街、礅厚社。2、永泰坊:猪乸村、卜巷街。3、花桥亭坊:南门街北段、康阜社、县前街、青云路。4、崇善坊:南门街南段、万寿街、东边巷、古庙通衢南段。5、宣化坊:里仁上街、吴屋巷、镇前街、牛角巷(濠角巷)、华恩里、学前街、瓮洞巷南段、扳桂巷北段。6、濂溪坊:瓮洞巷北段、州背街、苏屋街。7、朗星坊:扳桂巷南段、马屋街东段、朗星南社、水阁坊(水角塘)、古庙通衢北段、苏屋巷。8、城隍后坊:马屋街西段、近贤里、中院街、盲婆巷、锦绣街、羊咩巷、永福街、书院街。9、里仁坊:丁屋巷、里仁闸、西门街。10、德行坊:盐场衙、水埒街、石头塘、高屋巷、甜酒巷。11、金鸡坊:五家邨、北门街。二、二、城外有善利坊、龙津坊、环珠坊、兴仁坊。1、善利坊:月城街南段、津利街南段、太傅路、卖猪地、第三闸、利登里、永宁社、永宁里(豆腐巷)、第四闸、仁丰里(卖油巷)、第五闸、崇街里(织篷巷)、居仁里(黄屋巷)、第六闸、福缘里(麦屋巷)、金玉巷、第七闸北段、西门濑中段。2、龙津坊:月城街北段、津利街北段、新店、南濠、迎恩社(屋背濠)、东门园、宁恩社(南门头)、泰宁社、东山社、花厅、西宁社、永宁社(北门头)、三家店、塘基头(外基)、介福社(里基)、龙福桥、学地社、龙津一闸、龙津二闸、龙津三闸、龙津四闸、兴隆新街(劏鸭巷)、西门濑上段。3、环珠坊:第七闸南段、众人地、合壁、华濠灞岸社、西门濑下段、珠里街、铁巷。4、兴仁坊:华濠大巷,渔洲街、大阜街、麒麟社、黄屋巷、三铺街。据民国十四年()版《阳江志》载:清乾十一年()版《阳江县志》(庄志)和嘉庆十七年()版《阳江县志》(李志)。载,“城外有迎恩、介福二坊,据县城旧图则迎恩坊在城南,介福坊在城北,今俱莫详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