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文化探究丨3阳江城

阳江城有没有城墙?

城墙是战争的产物,至少与日常生活无关。因为怕被外人侵占而将自己的领地围起来,一来宣示主权,二来作为防御工事,实际就是起到乌龟壳的作用。

但是,建设城墙必须有一定的人口数量,几个人的领地是用不着建城墙的,也没那财力。

尽管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而该县是否建筑城墙则视情况而定。除了人口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战争的需要。

阳江在唐代被称为“恩州”,宋代改称“南恩州”(想想我们现在的南恩路)。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年),时任南恩州知州丁琏根据战争防御需要,就地采土,建成了阳江土城墙。

(上图:民国时期的阳江城墙)

那么,阳江以前没有城墙的吗?

秦朝于公元前年在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和桂林郡都包括了现在粤西部分地区,但不管阳江在哪个郡,其首府都不在现在的江城区,县府所在地也不在现在的阳江市区之内。

汉朝设立高凉县(公元年开设合浦郡时所置),行政中心(即县府)的具体地址有争议(一说在高州市长坡镇),不过现在阳东区大八镇古城村倒是有迹可循,或许那就是当时高粱县的县府所在地。如果那时候有城墙,也应该是建在现在“古城村”的位置,而现在的江城区在当时也许只是几条小村庄,甚至可能是一片荒野。

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才在现在的阳江市区设立安宁县(再想想现在阳江市区的安宁路)。但这个安宁县却没有城墙,而且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没有城墙,不管阳江的地名怎么变更。然而,不管是阳春郡(南北朝时期)还是阳春县都建有城墙,这显然与军事相关。阳江县到宋代才有土城墙,这个是否与战略要地关联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阳江的人口尽管不多,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蛮之地再也不是世外桃源,战火难免烧到阳江,此时宋朝建立起来的土墙防御能力便明显不足,到了元朝第二任皇帝元成宗时期(年-年),为了加强防卫,城防长官想出了一个既省钱又省力的防卫办法--在土城四周种簕竹。

种簕竹能起到防御作用?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本人认为阳江的史料记载并不完善,其中可能存在由于语言交流的误听所产生的误会。例如这个关于簕竹城的记录,那是写进民国时期的县志和最新阳江县志的史料,但我却认为这可能是误听误写的结果。

阳江人所说的“簕”是“刺”的意思,比如:“鱼刺”叫做“鱼簕”。但簕竹并没有阳江人所说的“簕”,它是竹子的专有名词。

这种簕竹不仅起不到防卫作用,反而遮挡城内哨兵的视线,给偷袭带来很大的便利,还可以借助竹子的弹力把石头等攻击性武器射入城中,是防卫的大忌,应该清除才对。

那么,为什么县志会记录有一座簕竹城的史实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种植物--“簕勾”。簕勾是多种带刺灌木的总称,生命力极强,且枝与枝之间互相交织,可以用“密不透风”来形容,人很难穿过去,就像一张很厚且密度很大的带刺铁丝网,以前很多果园用于围园,能起到防止人畜入侵的作用。

由此推断,应该是当时外地人整理阳江史料时,听不懂阳江人口述的“簕勾”是什么而误以为是簕竹。

火药自从公元年左右应用于军事起,到了明朝,火炮已经颇具威力了,土城墙在火炮面前无疑就是豆腐块。明太祖洪武三年(年)时,阳江为千户(可见当时城市的规模是多么的小),地方长官千户长张德均将土城墙改建为砖石城墙:城墙高2丈,厚度1.5丈,周长丈,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个,城墙上设有兵房44个。城墙外开挖护城河(这是城池的惯例,比种簕勾好多了),水深一丈。按照明朝尺度标准,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1.1厘米,一丈就是3.11米,姚明掉进去都被没过头顶。河宽3.5丈,等于10.米,跳远冠军的世界纪录才8.90米,别想着跳过去了。开设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设城门楼四座。

(上图:民国时期的阳江城门)

(上图:阳江城北门外拱桥)

到清朝乾隆9年(年),这座古城墙历经年的风风雨雨、炮火硝烟,已显得破败残旧。时任阳江知县庄大中重修阳江城墙,虽然花的是百姓的钱,但百姓还是赞颂他的政绩,把它叫做“庄城”。

年初夏开始,阳江开始逐步拆除城墙建马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四个城门的名称。

上一篇:《阳江文化探究》(2)阳江人

下一篇:《阳江文化探究》(4)阳江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xw/8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