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故事满叔和他的乡土栈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01:33“满叔,最近又有什么好珍藏,分享我看看。”眼前一名50多岁的男子,走进藏匿在阳江老街的一家叫“乡土栈”的藏书楼(又叫三宝博物馆)。说是博物馆,更似鼍城一座古建筑,经历百年风雨的三层骑楼,满溢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迈进木门,整理着书架上“宝贝”的这名老街坊,就是这家博物馆的主人——陈泽满,邻里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满叔”。今天,跟着笔者走进南恩路的九街十二巷,探探这家小小的博物馆何以吸引那么多人慕名而来。守得住乡愁漠阳特色文化的记录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走进乡土栈的第一感觉,笔者就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毫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走进去却是惊喜一波接一波。乡土栈位于渔洲路,是老阳江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得知笔者是老乡,满叔热情地介绍起博物馆的由来。满叔自小爱读书,家里积攒了不少书籍,受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对收藏旧书有着深厚的兴趣。年,那时候满叔才25岁,就开始通过逛旧书店、蹲守废品收购站、高价从网上二手书店或者走街串巷等方式去收集书籍,每收集回一本都会开心半天。慢慢地越收越多,满叔决定把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年这家小小的博物馆成立了。一层层堆到天花板的书架,一本本夹着油墨味的泛黄旧书,都是满叔的珍宝。“一楼藏书馆里面有多本书籍,大多都是关于阳江的书籍:年鉴、文化丛书、周年特刊,或是阳江籍作者的作品,包括科学、地理、民诗、山歌、名人传记等。”满叔开心分享着。这时,他拿出了一本《红楼复梦》告诉笔者,这是《红楼梦》的续书,《红楼复梦》以篇幅最长闻名,其作者是陈少海(阳春人),除了这本得来不易的珍藏外,他还收集了十几个不同版本的《红楼复梦》。几十年如一日,满叔的本土文献资料收藏日益丰满,年获评为阳江市“书香家庭”。年,陈泽满家庭获评为阳江市“书香家庭”。不仅有书,在藏书楼,还有记载着阳江辉煌故事的报纸、文史资料和多位名人手迹、寄给满叔的信件或珍藏的资料,这些重要的历史佐证,满叔都存放得好好的。笔者随手翻了翻,找到了一系列充满童年记忆的连环绘本,儿时一群大人小孩在南恩路街边围着“讲古佬”(讲故事的人)津津有味听故事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在满叔眼里,这些本土书籍就是阳江的特色文化,阳江的根。乡土栈藏书楼日常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经常会有上了年纪的街坊过来走走,查阅旧资料;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回来寻街访友的年轻人,也会来感受下老城味道;还有对阳江历史有研究的游客、抖音博主等都会走进来看看。满叔笑着说到,他也不知道对老街陌生的游客,是怎么找到藏书楼的。乡土栈既是藏书楼,也是满叔的家,“与书同居”40多年的他早已不想搬出这条老街,他希望守住这份乡愁,继续用余生去尽可能记录阳江的点点滴滴。视漆皮箱如宝阳江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从不曾接触到疯狂爱上,满叔和漆皮箱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年夏,与满叔关系较好的同学全家将迁居广州,他帮助同学搬家具装车。临走前,同学父亲将一个年荣获南洋博览会金奖的皮雕漆盒同类产品技术做的漆盒,送给他作为留念。而年少的他,根本没有接触过漆皮箱,但也不好推让,就收了下来。后来,他通过翻阅书籍才知道阳江漆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皮箱分皮胎、木胎、纸胎,其中皮胎因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等特点更具价值。以漆艺制作的皮箱是当时婚嫁必备礼品,既名贵大方又实用,就像现在的汽车一样,当为婚嫁礼品首选。阳江漆器享负盛名,清代诗人谭松年曾有诗:“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得知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漆器技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影响力,南恩路又是阳江漆器髹饰技艺起源和发扬的重要空间载体,从此,他下决心要传承弘扬漆艺文化,保护阳江传统特色。同年,满叔开始到处奔走,扩充自己的漆艺藏品。为了购买漆艺品,他省吃俭用,一年添置一两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老宅陆续拆迁,传统物件逐渐散落,被人遗忘,满叔对此感到很惋惜,加大了搜集漆皮箱的力度。如今,博物馆收藏的漆艺品有件,其中大大小小的漆皮箱就有个。除了收藏的珍品,在三楼小阁楼,一心传承漆艺文化的满叔还自己做了一批漆艺花瓶、漆画和纪念品。在满叔眼里,这些漆艺品是阳江辉煌的象征,希望通过自己的实物收藏,让更多人了解阳江漆艺文化。满叔拿起同学父亲送赠的漆皮箱,如今在市面上几乎难以再找到皮雕技艺生产的漆艺品。三宝博物馆,除了漆器一宝外,还有阳江的豆豉和小刀。满叔说,阳江有展示豆豉的博物馆,有展示刀剪的博物馆,也有展示漆艺的博物馆。但是将三宝集中展示的场馆极少,他希望有个场所能一站式展示阳江三宝,让更多人了解阳江地方特色。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便有了这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三宝博物馆。满叔制作的布胎漆刀,被多次送到阳江市刀博会展出。贡献民间力量历史文化街区的见证者尽管收藏这些老物件需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满叔乐在其中。“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我们传统的东西就没有了。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地方特色我们必须去挽留、去传承。”在聊天当中,满叔强调最多的就是对阳江历史文化的保护。今年,满叔作为本土文史研究爱好者,被邀请参加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路申报历史文化街区、阳江市历史建筑普查认定研讨会,为申报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谈起本次申报工作,他非常自豪和兴奋,向笔者展示出他近期刚完成的《印记南恩路》——南恩路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本专著单行本,以一名生活在九街十二巷的居民所见所闻去见证街区的百年发展历程,以照片和文献实物的形式,再现南恩路过往的记忆。满叔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去还原阳江真实生活写照,绚丽的历史文化。今年,满叔刚满60周岁,对于未来,他表示将继续守望这片故土,赓续漠阳文化传统,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贡献民间力量。巫雅柠巫雅柠;黄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tc/12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