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地区保亭等地名考述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黎族地区保亭等地名考述

由于古代历史资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南方地区的记载不足和深度不够,要了解这些地方文化,往往只能从目前的地名、方言、风俗等方面去研究,才有所得。笔者从年9月在海南师范学院读书开始,就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特别是对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校读书期间,每天都到图书馆阅读一些书籍资料。参加工作之后,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各地各村落,从地名中获取文化信息,作为了一种常态,贯穿在文化研究学习中。第四届黎族文化论坛于年4月13日在海南省昌江县召开,故就黎族地区宝亭等地名进行一些研究,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第四届黎族文化论坛

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安胤先生应邀出席海南第四届黎族文化论坛

第三届海南苗族文化论坛

一、黎族地区地名

(一)黎族地区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对于贵州省的黎族,贵州民族大学石开忠教授这样认为:“贵州省没有黎族,现在关岭等地称为黎族的人实际是里人,属于国家待定民族”。关于贵州的里人,在几次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中,指的是穿青人。年的《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中说:“安顺区和毕节区都有一种人被称为‘里民子’,经过我们的调查,他们也就是穿青。‘里民’就是穿青家谱上常见的‘四里人民’,也就是编里纳粮的‘民家’。这也是说明了穿青早期的身份。”年《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的结论认为:“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贵州的里人,即贵州黎族和穿青人,有着这样的习俗:男逸女劳,“耕作多妇人为之”;“天上不吃雕、鸽、雁,地下不吃牛、马、犬”;崇巫信鬼、重祭祀、尚鸡卜等等。贵州黎族和穿青人都是贵州里人,两者关系密切,贵州黎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不一定与海南岛黎族有关,所以本文的黎族地区只是指海南岛,暂不包括贵州黎族地区,也不把其他里人地区纳入范围。在我国历史上,除了称为黎族和穿青人的贵州里人外,还有历史悠久的南方里人,《后汉书》中载:建武十二年九真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被封为归汉“里”君;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暴动,九真、日南、合浦蛮“里”人,群相响应。上述的“里”,指的是俚人。“俚”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该书说:“广州南有贼曰俚。”又说:俚“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治今广西横县)、高凉(治今广东恩平)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古代俚人分布颇广。《中国珠江文化史(上)》(黄伟宗司徙尚纪主编)关于俚人有这样的述说:“俚人是东汉至五代时生活在粤西、桂东、桂南一带的古代居民”(第页)。《辞海》“俚人”条说:“俚,古族名,亦作‘里人’,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一说海南的俚人,为今黎族的先民。”今黎族地区也就是曾经的俚人居住地,保留着一些俚人地名。

里民子(贵州里人)

安顺地区“穿青黎族”识别工作汇报

(二)俚僚地区俚僚地区,是百越地区的一部分。秦汉以后,越人被征服后,称呼也随之有改变,俚僚便是对越人的常态称呼。越—俚僚既然是在社会发展和变化后而造成族系名称变化的,因此没有影响到族系的实质。岭南圣母冼太夫人(—年)是俚僚族系首领,被记作越族系首领,俚僚族系的圣贤新州(今新兴)人六祖惠能(—年),也被称为葛僚,可见越—俚僚族系是一体的。《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五祖弘忍和尚问六祖惠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了无论是称为俚,或者僚,或者是濮俚和葛僚,都是一个相同的族系的称谓。晋顾微《广州记》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都认为俚僚是同一族系。南北史和唐书,对岭南俚人的称谓也是俚僚并举。如《南史?兰钦传》说:“兰钦……破俚帅陈文彻”,《南史?欧阳頠传》说:“兰钦征夷僚。擒陈文彻”。同载陈文彻一件事、同一个人,在同一书中,有时说他是俚人,有时说他是僚人,无疑也说明了俚僚是同一族系,没有不同。《南齐书》载:“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俚獠(僚)与夷獠(僚)也是同一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越族系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广袤大地上,是越族系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的分布还包括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俚僚族系主体居住地原在越族系分布的核心地区,自越南北部、中部,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皆是俚僚地区。(三)黎族地名黎族地名,指的是黎族语言的地名。海南植物王钟义教授在《海南岛黎族人文地理植物学的研究》中,对黎族地区地名做了研究,其中对黎族地名中有地理特征的字作了详细的总结,如:山、岭,汉字音译为:侯、好、厚、贺、陀、托、峨、俄、头、昂等。如河、溪,汉字音译为:通、供、冲、统、仲等。水田,汉字音译为:什、大、打、三、早、那等。石,汉字音译为:信、善、千等。水(河水、溪水、山沟水等),汉字音译为:南。村,汉字音译为:抱、包、保、报、宝、布、番等。司徒尚纪著《海南岛历史上的土地开发研究》记载:现在海南有汉壮黎三种地名,壮语地名如“那”、“武”、“多”、“黎”、“罗”、“方”、“打”等,以岛东部、东北部居多;黎语地名,如“番”、“什”等,以中南部分布较广泛;至于汉语地名,数量最多,遍及全岛,它们都有着明显的其本族语言的成分。在广大的俚僚地区,那(纳)、武、多、南(林、临)、冲、黎、罗、菉(录、碌、禄、麓、六、陆)、大(打)、三(山)、番、板(版、班)、边、什、文(汶)等地名也普遍存在,特别是垌(洞、峒)的地名最多,其中信宜是全国以垌(洞、峒)为名最多的地方,据粗略统计约四百多个以上。黎族地区昌化江流域多那字地名,如那等、那都、那吉、那越、纳凤等,三亚市有那会、那练、那抗、那受、那孟、等。黎族其他地区还有那斗(有黎族方言那斗话)那邦、那开、那来、那老、那穆、那涯、那律等那字地。那(纳)字地名在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都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的吴川和台山约有30多个,台山雷州和廉江约有20多个,徐闻约有56个、阳江约有65个;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近个;海南岛(古儋耳)约有个;广西壮族自治区超过0个。三字地名是三亚市最多,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三用、三单、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三公、三龙、甘什、三灶等;什字地名,在保亭有什胜、什奋、什那等;五指山有通什、格什等;琼中有什晏、什乃、什插、什运等;湛江市东海岛有什石(革命老村,年经国家民政部评为抗日战争根据地。年6月,张德江同志来到该村视察)、什足、什二昌等。海南省昌江县石碌与广东省阳春市石菉是同音同义地名。昌江县石碌以铁矿闻名天下,是我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它不仅有丰富的铁、钴、铜资源,而且还有镍、硫、铝、金等多种矿产资源,专家认为石碌铁矿资源之丰,品位之高,闻名亚洲,称著世界,被誉为“宝岛明珠,国家宝藏”。开采至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但到年8月资源已基本挖完。阳春市石菉分石菉村、石菉圩和石菉铜矿山。石菉圩,清代已经有了记载,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阳春县图:县西有石录堡。石菉铜矿山,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峒石山“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铜石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唐志》:铜陵县有铜山,盖即此”。阳春石菉铜矿山从汉代就开始开采了,留下了1.5平方公里的石录炼铜遗址,据估计,过去炼铜遗留下来的炉渣,将近万吨。按在当时的人力、物力和科学技术的条件下,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的冶炼,才有这么多的炉渣积聚。冼太夫人的儿子冯仆曾是阳春石菉铜矿山所在地的阳春郡太守。在海南省海口市、五指山市、定安县,广东省徐闻、广西北流市等地都有石碌村。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石碌村,以军坡节而闻名四方。军坡最早的起源来自岭南圣母冼太夫人。后人为祈福国泰民安,缅怀冼太夫人历史功勋,模仿太冼夫人操军、行军的仪式,后来形成极具海南特色的民族节日:军坡节。年军坡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流市石碌村附近的水冲庵,出土过世界最大的铜鼓。水冲庵属于粤西最大的河流鉴江流域,这个流域都属于冼太夫人文化信仰圈,尤其水冲庵周边的每年年例(类似海南的军坡节),都举行冼太夫人神像巡游活动。由此看来,黎族地名与俚僚地区的地名,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海南黎族地名

二、保亭等地名

(一)保亭县地名。保亭县,年3月设置,由崖县(现三亚市)的不打、六罗、首弓、三弓、抱龙峒、同甲峒、水翁峒,陵水县的保亭、六弓、七弓、乌牙峒、巅门团、百石团、五指山、七指山、水满峒、分界岭吊罗山,万宁县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的竹根峒、太平峒、茄曹峒、合水园,定安县的船埠、南引图、冬加团、母端山等地组成。年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保亭县得名的原因。保亭县得名,是因为有陵水县宝停巡检司和宝停汛。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的《陵水县志》录有“宝亭弓”、“宝亭市”和“宝停汛”等。“宝停汛”资料记载为:分防宝停汛设把总、外委各一员,现兵一百名。宝停汛:防汎炮五位,内一位重五十六斤,一位重五十二斤,三位重二十八斤。宝停巡检司、宝停汛、宝亭弓、宝亭市都是指同一个地域,司、汛、弓、市等,是因社会功能不同而命名。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汛,旧时军队驻防的地方。市,贸易集市。弓,黎峒的称谓,具有部落、村落的意思。宝停巡检司、宝停汛、宝亭弓、宝亭市的得名也应来自黎峒保亭(停)。2、保亭县得名与人名和封号没有关系。宝亭县的得名与清朝将领冯子材的名字和封号没有关系。光绪十三年(年),冯子材率军赴琼州(今海南岛)抚黎,而宝停巡检司、宝停汛、宝亭弓、宝亭市等地名早就已经存在。冯子才在黎族地区设置抚黎局机构,于抚黎局之下,设黎团总长,统辖全属黎境。黎团总长之下,有总管统辖全峒。峒中黎户,十家为排,排有排长。三排为甲,甲有甲长,等等。宝亭弓是黎峒之一。而传说中这样说:清末冯子材征黎时带兵驻此(宝停巡检司),建亭一座,后人称为“冯官保亭”,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这种把地名与人联系起来的说法,无非是个别人的主观意愿,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古代人是严格遵循“名为讳”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历时已久的社会习俗的,不会以人名命名地名,也不会以人的封号作为地名。黎族人称呼自己同村人,都是按照辈分来叫喊,小辈不要乱叫喊长辈的名字,是一种尊重。名字之讳,分为公讳和私讳。公讳是君王之讳,国人皆不可称君王的名字,又称国讳。私讳是亲属及朋友之间彼此不称名讳,又称家讳。公讳除了君王之外,还有公认的至圣先贤。比如孔夫子,朝野皆不直呼其孔丘,而称圣人、孔圣、至圣、孔子、孔夫子等。国讳是为尊者讳,至圣是为贤者讳,尊亲为长者讳,最后还有为死者讳等等。名字之讳大致起源于周代。早期只忌讳死者名讳,后来生者名字也须避讳。此在先秦时已流行。按规定,衙门名、职官名、任职地点名与任职官员祖、父名讳相同,官员不得隐瞒须自己言明,否则依律判处徒刑一年。比如父亲名字中有卫,其不得任职有卫字的官职。再如祖名有安,则不得在长安任职。唐代冯宿之父名子华,任命他为华州刺史,冯宿便辞官不受。民间祭祀孔子的庙宇一般称为“文庙”。西汉时期为避孔丘讳,颁诏丘加邑部(“阝”)改为邱。金明昌三年(年)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清雍正三年(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丘加邑(“阝”)为邱,将丘改邱姓。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这样的“名为讳”的制度是相对严格的,又怎么会违反“名为讳”的制度,用人的名字和称呼对地方进行命名呢?因此在这里特别说明,否则,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当然,认为地名总与人名有关。再有,一些地名和州郡县建置的得名,也有其规律的,与人名没有关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赵明教授在《“海昏”地名来源新探》中说:地名的来源或其含义自然是有根据的。地名学家史为乐则概括县命名规律有8种:一是以民族、部族或古国命名,二是因历史事件命名,三是因历史遗迹而命名,四是因物产得名,五是因山水命名,六是以地形命名,七是以方位命名,八是表示吉祥或美好愿望。其概括县名命名规律的性质,尤其是将以民族、部族或古国放在县命名首位考虑,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mj/9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