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炮台遗存是明清海防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炮台,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防御平台,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一般修筑在江海口岸等险要处。海防炮台是明清朝时期沿海守军作战依托的重要工事,一般建设于视觉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地方,对于守卫海口要塞、海岛要塞、海岸要塞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康熙五十五年(年)十月,清廷发布上谕“沿海炮台,是资防守,明代有之,应令各地方设立”,自此之后,沿海炮台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清康熙五十六年(年),广东沿海出现炮台兴建的高潮,“地堡添设,改筑炮台、城垣,共一百一十六座”,阳江的石觉炮台、北津炮台、北额炮台亦在此期间得到维修p。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岸东起饶平大埕湾,西至遂溪英罗港,绵延四千余公里。明初,伴随倭患的侵扰及其重心的南下,引起官府的重视,广东海防体系也得以大规模的建设,形成“东、中、西”三路分区防卫的海防防御线,在全国海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势变迁,自然灾害破坏等,广东各种明清海防工程大都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仅有些许遗存,或隐匿于荒山野岭,或借助旅游开发项目变成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据广东省文物局编著的《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广东沿海地区留下了众多明清时期的海防遗存,其中包括大量的炮台遗址。该书收录了卫城、所城、炮台、烽堠等各种类型的海防设施处,其中炮台遗址达51处之多。
2阳江地区重要的炮台遗存
阳江,位于广东西南沿海,属于明清时期广东海防“东、中、西”三路分区防御线的西路,建有海朗、双鱼二所城,此外还建设有北津水寨、北额炮台、大澳雕楼等防御设施。《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收录了阳江地区的所城、碉楼、炮台等海防遗存,其中的海防炮台遗存包括大澳炮台旧址和海陵戙船澳炮台旧址。
大澳炮台旧址
大澳虎山炮台遗迹大澳炮台旧址,位于阳东区东平镇大澳渔委会大澳村虎山南坡山脚海边。据《民国阳江志》记载,大澳观音山碉楼,乾隆五十九年(年)总督觉罗长麟饬建,楼外另建炮台一座。嘉庆三年(年)又于楼后左边增设兵房三间,望楼一座。嘉庆十六年(年)奉揆入阳江镇标管辖,今废。据《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载,该炮台用以防海盗、倭寇。年被黑格比台风毁坏。坐东北向西南,为近圆形建筑,直径22.9米,占地面积.21平方米。墙体全用黄色麻石拌灰沙砌筑,灰缝。现无人管理,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戙船澳炮台遗址
闸坡戙船澳炮台城墙闸坡戙船澳炮台旧址,位于海陵岛西端,闸坡港西北的炮台山山顶处,海拔约60米。炮台山西、北、南三面临海,东侧与岛陆相连接,观海视野极好,出入闸坡港船只尽收眼底。该遗址目前保存较好,整体呈方形,边长约30-40米,城墙、城门、瞭望台等设施基本完整,整体轮廓清晰。遗址城墙由块石垒筑,砌筑整齐,走向清楚,目前最高处约有4米;城门目前仅发现西南门,门座呈长方形,相对而立,中有门道,宽约1.5米。
闸坡戙船澳炮台遗址门座相对两侧均有方形城门枢孔,前后分布,推测当时应有两道门。城门整体形制规整,由砖、石砌成,可能当时其上有其它建筑,现已不存。城西北角外有瞭望台,突出城外,与城墙高度齐平。整体呈方形,边长约6-7米,目前为一平整台面。据《阳江县志》(嘉庆)载,“马鞍(山)西北为戙船澳,设有炮台,雍正十年(年)设海陵巡检司,亦驻其地”。而根据县志中“戙船澳在海陵山西南禁处”、“马母山在马鞍山之南......一名马尾山”记载,可知所谓“戙船澳”即为今日之闸坡港。据《阳江县志》载(右图):“戙船澳......康熙五十六年督院杨(琳)亲堪,命立炮台”,该城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年),属清代早期的炮台。年5月,市“三普”普查队对古炮台遗址进行调查,以闸坡古炮台遗址的名称登记录入“三普”系统,年6月15日公布为海陵区不可移动文物。
3明清时期,阳江地区海防炮台的建设情况
阳江地区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开始筑建炮台。据《民国阳江志》(p-)记载,阳江明清时期建设的炮台包括石觉炮台、北额旧炮台、北额新炮台、北津炮台等计11座,现辑录如下:
1、石觉炮台,康熙三年(年)建,五十六年(年)修。(《李志》)道光二十九年(年)重修。(《营册》)。
2、北津炮台,明万历十四年(年)建。清康熙十年(年)知府史树骏,知县孙廷铎重修。十六年(年)为蜑贼石贵所毁。十八年(年)岭西巡道韩作栋请修复,但过高不能防近。五十六年(年)修。嘉庆十四年(年)知府张纯贤捐建月台以下(《李志》)道光二十九年(年)重修。(《营册》)。
3、北额炮台,康熙十年(年)知府史树骏、知县孙廷铎创建,亦过高。五十六年(年)修。嘉庆十年(年)知府恩保奉委行勘,捐建月台,移配大炮六位。(《李志》)光绪十六年(年),汛弁沙辅清修。(《营册》)。
4、北额新炮台,嘉庆六年(年)知县朱麟微捐廉。的旧炮台之南,稍西,与旧炮台相距30余丈,并峙港东水际。(《李志》)光绪元年(年)汛弁沙兆鹏修。(《营册》)。
5、闸坡澳新炮台,在澳内右位山麓。咸丰九年总兵潘庆建因旧炮台(即戙船澳炮台)在澳外,孤露且芜,塌已久,故增筑新炮台。(《营册》。按,以上各炮台宣统以前俱有官兵驻守。)
6、戙船澳炮台,康熙五十八年(年)知县唐羲伯创建。(《莊志》。按,此台道咸间废。)
7、丰头炮台,康熙十年(年)知府史树骏倡捐,知县孙廷铎创建,今废。(《莊志》)
8、海朗炮台,明崇祯二年(年)建,清康熙十年(年)知府史树骏知县孙廷铎重修,今废。(《莊志》)
9、双鱼炮台,明崇祯二年(年)建,康熙十年(年)知府史树骏知县孙廷铎重修,今废。(《莊志》)
10、大澳观音山碉楼,乾隆五十九年总督觉罗长麟饬建,楼外另建炮台一座。嘉庆三年(年)又于楼后左边增设兵房三间,望楼一座。嘉庆十六年奉揆入阳江镇标管辖,今废。(据阮《通志》《李志》修)
11、塘中炮台,咸丰十年知县余宝符建。一在洋桥山后,一在桐油山上,今废。(《采访册》)。
4活化炮台遗存,建设海防文化遗址公园
炮台,明清时期海防事业的重要工事建筑,为明清政府保护海岸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炮台遗存,见证了我国在历史时期实施海洋国土的有效管理,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保护并利用好阳江的炮台遗存,对开展青少年海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阳江炮台遗址,就是守护我们的海防文化家园。阳江地区现保存下来的两处炮台旧址戙船澳旧炮台和大澳炮台,分别位于海陵岛闸坡港西北边和大澳渔村,都处在滨海旅游胜地,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在海陵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在大澳渔村旅游开发建设中,依托该两处遗存,规划建设海防文化遗址公园,我们乐观其成。
参考文献:
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彬等点校:《广东海防汇览》,第页;
《广东明清海防遗存保存现状的分析》,《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P21,方小燕;
《民国阳江志》,段雪玉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p-)。
▼更多精彩推荐,请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