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桂林府城空间形态的要素构成

建筑是城市的标志,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发展变迁的建筑便是城墙。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城墙体系,包含了城墙、城门、城楼、瓮城、敌台、角楼等防御设施,也包含了环城一周的护城河等。城墙体系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明确的边界,坚固牢靠地保护着城市的安全。

城墙体系

城墙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防御外敌,它是形成古代城市传统格局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生命延续与个性特征的体现。历史时期的桂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城池屡毁屡建。

明清时期桂林府城墙自唐代开始修筑,宋、元、明、清均有增筑。在朝代的更替中,桂林古城逐渐向西、向北、向南扩建,只城东不曾改变,故而桂林府城墙以东侧城墙历史最为悠久。桂林历代城墙的兴建是其城市建设发展史中的不朽杰作。城门和城墙一样,不仅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标识物,也是研究城市扩张和城市建筑特色的重要依据。城墙墙体开洞,形成城门,城门上建城楼,城门是古代城市对外往来交通的重要通道。

宋代环城水系沿用至明清,明洪武八年桂林府城扩建南外城至阳江北岸,并在宁远桥东面筑西坝,西坝往东沿城墙挖城壕,直抵象山北麓,引阳江水东流入漓江,形成新的环城水系。

原为护城河的榕湖、杉湖和变成景观内湖,丰富城内山水自然景观。此外,伏波山经独秀峰至旧壕塘的渠道,己无踪迹。清代桂林府城护城河体系与明代无异,而到了清末,由于南外城的扩建所带来的城市经济重心南移,城内居民活动多集中于南半城,相应的城市配套建设也主要发生于此,而城北相对冷清,加之战争的影响,位于城北的木龙湖等内湖水系久经忽视,逐渐堵塞干涸,直至消失不见。

街巷体系

街巷通常是城市中最有人情味、最具魅力以及生活气息的地方。街巷系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随着城市的发展也不断的变化,不仅记录着一段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景象,体现地方活力和生活印象的特征。

街巷体系的发展与交通的需要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街巷体系的组成也更加完整成熟,将城市不同区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骨架,对城市形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拆迁改建、战争破坏的城市来说,街巷体系的发展在城市空间形态要素构成中往往最为稳定。

虽然随着年代的变迁,城市的军事防御职能的意义逐渐消失,城市不断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城墙、城廓拆除的可能性很大,建筑的风貌虽然会改变,但是从各时期的街巷格局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过程可以清晰的发现街巷体系的格局的整体性仍然得到保留,桂林亦然。

街巷的平面形态演变及特征,早在隋唐时期,当时的桂州总管府及临桂县治就己形成“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其东西横贯子城的街道与南北直穿外城的街道呈十字相交,这一相交的地方奠定了后来桂林老城区中心的发展格局。据古籍资料记载,清代桂林府城内外街巷共条,明清桂林府城街巷商、住一体,街区既是民居所在,也是商业场所,支撑着桂林城市经济的发展。

“十”字型街道的形成与发展,古城道路的规划往往受城门数量的影响与制约。城门的设立依托于城市交通和军事防卫等的需求,同时也受到中正礼制思想的约束。这一典型的特征在唐代桂林城就己有明显的体现:唐代桂林城东西贯穿子城的主干道连接了顺庆门和东江门,南北直穿外城的街道连接了北罗门和南门,横平竖直,形成对位贯通的关系。

“十”字形态的主干道骨架在宋代得到保留,同时街巷体系随着城廓的发展而逐步扩大了北向的格局,顺应地形灵活变格的街巷以独秀峰以南的区域为中心,以十字街作为其轴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廓的扩张以及顺应灵活多变的山水格局的背景下,东西城门、南北城门不再对位,这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来桂林城市街巷体系的发展趋势。

逐渐形成顺应地形、自然多变的街巷格局,城市的中心区域往往是官署重权之地,城内建筑也以府治、县治为中心形成聚居点,而城廓边缘区域通常人烟稀少,在道路规划和布局上较为自由多变,与特有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桂林城道路一方面受到官署权力和中正礼制的影响,从而以靖江王府为核心格局并不断发展,但这一过程也明显的体现出街巷体系因地制宜、随势赋形,不拘泥于平坦方正的格局,显得更为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发展自然。街巷体系的发展在清代己形成较稳定的格局,己基本呈现出民国时期以及今老城区的街巷格局的形态特征。

不断稠密的城内外街巷,南半城发展更为成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桂林古城的街巷体系不断稠密,且不断趋于完善,其“十”字型街巷格局一直传承并延续至今,形成桂林古城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桂林城市“十”字型主干道从唐代得到发展,在明代靖江王府的建设完成下基本定型,在清代则是主要体现为街巷格局的拓展和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自唐宋以来,独秀峰以南的区域一直都是城发展的核心,这也促使明清时期南半城的街道发展更为成熟,并形成了正阳街、西门街、南门街等繁华成熟的街巷格局,带动经济繁荣,促进了聚集性的商市和居住区的形成和发展。而北半城背向城市发展的中心,明清时期又是教场和军事营地所在,难以形成人流的聚集点,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内部空间分区布局

街巷体系作为城市的骨架,将城市内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片区。建筑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的组成要素,依据不同功能需求,分类汇集于城内各个不同的片区之内,形成各个不同的城市功能空间。不同的功能空间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城市空间形态的有机整体。下文将明清桂林府城内部空间划分为官署、坛庙、文教、商贸四个功能空间,结合历史地图,分析各分区内的组成要素及分布特点,以总结桂林府城内部功能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官署衙门是古代城市封建集权的象征,是当政者履行其政治职能的主要场所,修建官署空间是古代城市空间建设的首要任务。官署空间涵盖了官署机构和军事机构,二者管理范畴不同,但都是封建集权意识空间的体现,彼此联系紧密,空间构成受传统“礼制”与“中正”思想制约。桂林自秦汉建制以来,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时期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其军事防卫机构的建设较为完善。

元以前,岭南地区战乱不断,桂林古城常受战争侵扰。宋代,桂林古城内纯粹的宗教建筑几乎没有,元代宗教信仰的兴盛发展,相对稳定的生活常态也就促进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明代,民间宗教的发展愈加兴盛,清代,桂林府的宗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商贸空间,明清时期,桂林府城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西南会府”之称。府城内外各地商旅往来频繁,带动了府城经济的发展,城内商贸市场也随之日益繁荣。外来商旅多聚集,带动了该片区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馆及会所在此处的蓬勃发展。

标志性节点

建筑按功能分布,在城市内形成不同的片区;街巷作为城市的骨架,将各个片区串联整合,建筑与街巷共同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发展。标志性节点建筑是一个片区或一条街道的名片和象征,它们使街道或空间具有识别性,也往往是一个片区的中心,同时对周边的路网关系及建筑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朝代的更替,致使桂林古城内的建筑或损毁殆尽,或仅存历史遗迹,或保留至今。其中一些建筑曾对古城的布局发展产生影响,一些则在如今仍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沿干道建标志性节点建筑以示路段转折,且道路通达,位置显著,易于找寻;临水而建多为登高远眺,观山望水,视野开阔。桂林古城其北以山为主,依山固城,是以历代均以城北作为主要军事基地,而城南相对平坦,为商业、居住主要用地,故而城内的标志性节点建筑主要分布于人们活动繁荣之地,便民利民。

结语

本章将先对现有古城格局保护与展示的代表性案例进行研究,从中汲取经验。随后,针对桂林府城格局的特征、价值及其要素现状等条件,对桂林古城格局在当代的保护与展示提出建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mj/12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