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补给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在宋元时期,其范围覆盖了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了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南海I号“出水的景德镇窑影青印花芒口碟

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已见雏形,并见于记载,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到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清逐步由盛及衰,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以南海航线为主。在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阳江地处珠三角地区以西的海滨地带,南部海岸线总长.5公里,有33座海岛,岛岸线总长.2公里。阳江古称有高凉和恩州,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作为中转港、补给港角色,长期以来阳江以海洋资源丰富而著称于世,而海陵岛上的闸坡渔港也是中国十大渔港之一。

秦汉时期,南海航线初步形成,由于航海技术的局限,船只能沿着海岸航行,还不能直接横穿海南岛东南海域的急流而直航东南亚。《汉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译使前往印度洋航线的详细情况:“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可知汉代使臣从日南(今越南广治附近)、徐闻、合浦启航,经马来半岛等地,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部的康契普腊姆)及南部的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阳江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归属汉岭南九郡之一合浦郡高凉县(属交趾刺史部),地处番禺与海外交通中间,是当时南海航线西行的必经之路。汉代以来阳江沿南海北岸形成一系列港口,比较著名的有漠阳江北津港、海陵岛闸坡港(峒船澳)、大澳等。

经过粤西—印度洋航线,西汉王朝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建立了政治和商业上的联系,中国海舶和“蛮夷贾船”在这条航线上往来贸易,由东往西的航线从南中国海出发伸展到了印度洋,到东汉时期与自西方罗马人开辟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航线相遇,从此东西方两大帝国开始在海上直接交通。

汉代及三国时期和印度洋以西的海上交通航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确记载了阳江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记载,据《梁书·王僧孺传》记:“天监初,……寻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1﹞高凉即阳江在秦汉三国时期古称,“高凉生口”指由高凉郡贩卖至郡城(广州)的奴隶,参与海上贸易活动的还有所谓海舶与外国贾人。

唐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在粤西一海南一西沙的海上航线上,阳江北津港等粤西众多港口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过补给港、中转港的角色。据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是州(唐代恩州治今阳江)滨海,……凡自广(州)至勤、春、高、潘(州)路所必经。海滨旧置传舍,人惮波涛,因辟新路传舍,惟徒步出使与递符牒经过耳。然因当五洲要路,颇有广陵(扬州)、会稽(绍兴)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者,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据宋朝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广州自小海至溽州七百里……商船去时至溽州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这里的“溽洲”是指海陵岛,或指阳江其他地方,或者还是台山的广海,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是在粤西—海南—西沙海上航线形成的过程中,包括阳江在内的粤西扮演过了重要的角色。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和文物看,阳江主要是扮演从广州、泉州始发海舶的补给港、中转港的角色,另外也不能排除阳江的某个港口有始发的可能。因为粤西沿海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物集散的功能,其自身的经济发展也相当繁荣,当时分布在粤西各地的古窑址都能证明这一点,阳江以及阳春都有大量的窑址等,这其中以阳江石湾窑较为出名,这些古窑址应该有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行列中的一员。阳江地区经过文物普查工作和调查发现的窑址,主要就是集中在唐代(阳春)、宋代鼎盛时期(阳春、阳江)、明清(阳春)几个时期。﹝2﹞遗憾的是,由于不受重视,这些窑址都缺乏专业的陶瓷考古调查或发掘,仅有石湾窑﹝3﹞等少数几个窑口有极少的材料发表。

南宋时南恩州内已形成众多瓷窑,除著名的阳江石湾窑外,今阳东县的大八镇,阳春岗美镇的陵环岭、瓦窑岭一带还有瓷窑二十余座。这些窑址大都分布在阳江城的北郊即漠阳江下游河畔附近,因为这一带拥有丰富的瓷土,同时窑址靠近漠阳江主航道和石觉头、北津等港口,方便海运外销。目前阳江(包括阳春地区)普查发现宋代窑址有那洋村窑址(海陵镇)、瓦窑头窑址(雅韶镇)、缸瓮埇窑址(岗美镇)、蛤山窑址(岗美镇)等,明清窑址有扫杆岭窑址(大八镇)、大坑坳窑址(雅韶镇)、碗窑岭窑址(春城街道)、牛尾坑窑址(岗美镇)、那漠窑址(岗美镇)、黄牛头窑址(陂面镇)等。

除阳江本地的陶瓷考古发现外,著名的南宋“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证实了宋代海外贸易,是经由阳江南面的南海北部航线而远销于东南亚甚至南亚和西亚等地的。“南海1号”沉船是年在广东省川山群岛阳江海域附近偶然发现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一艘海外贸易商船,这艘保存状况良好的古船属古代的“福船”类型,装载货物以东南沿海所产的陶瓷器为主,另外还有铁器等商货。﹝4﹞沉船船体连同其装载物经过打捞后,陈列在海陵岛上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阳江海域航道自古至今在南海航线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次,在粤西-海南-西沙的海上航线上,粤西的台山广海、阳江北津港等港口,都应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过补给港、中转港角色的,﹝5﹞有效地对途经船只及人员进行了补给。

明、清两代海防问题突出,在沿海诸府县军事与交通要地,重点构筑卫所与巡检司等。在阳江海滨要地分设了海朗与双鱼守御千户所,在海陵岛设巡检司。﹝6﹞海防的目的在于控制海上的交通。清代阳江与广州之间海运发达,据《(民国)阳江志》,阳江沿海诸港多形成市集(市及商场),比较著名的有戙船澳,在海陵山(海陵岛)西南,有闸坡市;东平港,商场在飞鹅山下;大澳港大澳市;另外溪头港、北(白)额港等也有渔市。

阳江海洋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历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转港补给港的使命。当前依托“南海I号”的影响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承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南海I号”作为重要的海丝文化遗存,蕴含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厅图

参考文献:

﹝1﹞《梁书》卷三十七《王僧孺传》。

﹝2﹞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年第4期。

﹝3﹞区家发《广东阳江石湾村发现古代窑址》,《文物参考资料》年3期。

﹝4﹞有关“南海一号”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参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年“南海Ⅰ号”的考古试掘》,科学出版社,年;王元林、肖达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年的发掘》,《考古》年第12期,等。

﹝5﹞顾涧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年,页。

﹝6﹞《明史》卷四十五《地理志七·广东》。

陈浩天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hj/2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