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02044.html
《全唐诗》记载的余位诗人中有多位诗人,《唐才子传》收载的位才子中有余位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经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最后抵达天台山,这一线路今人便称之为“唐诗之路”。
宋之问: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王子乔》《寄天台司马道士》《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李白:龙楼凤阙不肯往,飞腾直欲天台去……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晓望》《题桐柏观》《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送杨山人归天台》《琼台》
孟浩然: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寻天台山》《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越中逢天台太乙子》《宿天台桐柏观》《寄天台道士》《舟中晓望》
白居易:天台岭上凌霜桂,司马厅前委地丛。《台岭桂树》《和送刘道士游天台》《缭绫》
顾况:此去灵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如叠幛重霞里,更有何人渡石桥。《从剡溪到赤城》《临海所居》
许浑: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思天台》《送郭秀才游天台》《发灵溪馆》《宿东横山》
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壮游》《题郑十八著作丈》《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
刘禹锡:曲江僧向松江见,又到天台看石桥。鹤恋故巢云恋岫,比君犹自不逍遥。《送霄韵上人游天台》
朱庆馀: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送虚上人游天台》《送元处士游天台》《送僧往台岳》《台州郑员外郡斋双鹤》
贾岛:南游衡岳上,东往天台里。足蹑华顶峰,目观沧海水。《送郑山人游江湖》《送天台僧》《送无可上人》
刘长卿:遥倚赤城上,曈曈初日圆。昔闻智公隐,此地常安禅。《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入百丈涧见桃花晚开》《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赠微上人》《送惠法师游天台》
贯休:藓浓苔湿冷层层,珍重先生独去登……太守苦留终不住,可怜江上去腾腾。《送道友归天台》《寒月送玄士入天台》《寄天台叶道士》《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皮日休: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陆龟蒙:峰带楼台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湿。松间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声急。《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温庭筠: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宿一公精舍》
徐凝: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天 夜》《送寒岩归士》《送日本使还》
寒山子: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
天台山是华夏名山,自晋孙绰作《游天台山赋》以来,历代骚人墨客争相游憩吟咏。这条诗路的目的地和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天台山。
天台山地处海隅,“所立冥奥,其路幽迥”,因此尽管它是“山岳之神秀者”,还是“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是佚名《图像》和东晋孙绰的《天台山赋》,第一次把台岳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昭示于世;是南朝宋元嘉六年()秋,诗人谢灵运率领数百人从始宁县(县治在今三界)南山出发,伐山开道,构通了越台旅游线。其后,人们在陆路之外,又发现了一条不必迂回百里而可以顺抵天台山的“捷径”。
唐代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从淮地的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上天台的石梁。有的还从临海出海,作为浙江之行的终点。其中剡溪上游,路经黄坛、五马、上海、慈圣,在与大兴坑相接的石梁,登上华顶峰。从新昌到天台慈圣,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可以通竹筏、木排。古时植被繁茂,那里的航道一定更为通畅。从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中,不难看出走的正是一条“越中——剡溪——石桥”的水道。
据统计,有唐一代多位诗人游历栖居于此,接近收载于《全唐诗》余位诗人总数的1/5。当时浙东面积仅全国的1/,却有这么多诗人遨游吟唱,确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入台越、游冶忘归达四年之久的杜甫,和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台岳的李白这样的超级巨星,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这样的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名家。他们或溯流而上,或顺水而归,或壮游,或宦游,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也有终隐于此的,还有60多位当地骚人,无不尽情赞咏浙东风光,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唐诗中的浙东,范围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东海以西这一区域,会稽、四明、大盘、天台四山横亘其间,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仅为全国的0.13%。
以全国之大,却有那么多的诗人特别垂青于浙东弹丸之地,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这里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区域文化优势。
六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浙江成为人文渊薮;谢灵运寻胜问幽,首创山水诗,为后世所仰慕。尤其是天台山,以其文化积淀之深厚而被视为“佛宗仙源,文物之邦”。剡溪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夙有“溪连嵊水兴何尽,路转仙源人自迷”之说;三茅溪作为发源于大盘山的始丰溪支流,则因为汉三茅真君留连于此而得名,脍灸人口的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此,自剡入台自古就有一条“仙源之路”,沿途有一系列道教洞天福地:沃州、天姥、赤城、桐柏金庭、司马悔山、灵墟等。汉末葛玄登台山而开拓“仙山”,成为道教符箓派之祖,侄孙葛洪继之,魏夫人创上清派,至唐睿宗为司马随祯建桐柏宫,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祈仙修道者摩肩接踵而来。
佛教,早在东汉就传入天台山。东晋时昙猷开拓天台“佛国”,石梁方广成为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者入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被尊为“东土小释迦”。至唐中叶,遗则盛传牛头禅,创佛窟学;普岸弘扬临济宗,建万年寺。天台寺观棋布、仙释睦居;“千僧万道”,成为浙东宗教中心,中外信士礼拜驻锡者络绎不绝。姜光斗《论唐代浙东的僧诗》中所举17位名僧居住过国清寺和信仰天台宗教义的约占一半,禅宗诗僧天然、法常等,都曾居天台,寒山子居天台寒石山七十年,与国清寺丰干、拾得诗偈往来,更传为吟坛佳话。
天台也是儒官文士的栖居之地。东吴太常高察隐居天台山麓,南齐顾欢在此开馆授徒,留下了察岭和读书堂遗址、欢岙等系列地名。白居易《沃州山禅院记》列举戴逵、孙绰、王羲之等18位高士名人,他们中间很多人到过天台。王羲之还从天台白云先生学书,留下了黄经洞、墨池遗址和《书诀》;他和支遁、许询遨游九峰传为美谈,也成为台岳三教合一的缩影。 唐王朝博大宽容,形成了思想信仰比较自由的空气。天台山儒道释文化积淀都十分深厚,又有多姿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对于儒官、高道、名僧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它会与越山剡溪一样成为“唐诗之路”的载体,成为诗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句正说出了诗人们的心声。
幅幅锦屏画,台岳最奇丽 如果把浙江唐诗之路比作一张张锦绣屏风,天台山是最奇丽的一块;如果把它比作一曲完整的交响乐,台岳则是其中最华彩的乐章。 李白、孟浩然是二位到天台、剡县的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大家。我们不妨以李白歌中出现的台剡地名统计,作点比较。剡县方面,包括天姥4例、诗句也有1例在内,有关地名共17例,诗名3例,共20例。天台方面,包括华顶、石桥、赤城、国清的地名30例,诗名也有2例,共32例。再以孟浩然开元十八年()秋的浙东之旅为例,有关天台地名14例,诗名5例,还不包括族谱中一首写孟湖的七律;而剡县仅2例,均在诗题中。 唐代诗人尤其是大家,对台岳主要景点游访殆遍,剡地则有几处阙如。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孙绰的赋赞和诗仙李白吟诵的重点景物,如石桥、仙都、赤城、华顶、国清、天姥,也正是众多的唐诗题咏。这体现了英雄所见略同和文化的传承性。
孙赋以“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描绘举世罕见的天生桥。唐人同样神往之至,以“远登临海桥,横此莓苔石”(韦应物)、“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自豪,描绘“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李白)、“瀑布千丈流,如铺链一条”(寒山)的壮观,贵为皇帝的李隆基也要神游撰铭,令王公大臣张说等奉和凑个热闹甚至连桥畔琪树和古松也为诗画家所瞩目:“海上仙山属使君,石桥琪树古来闻。他时画出白团扇,乞取天台一片云”(皎然《送邢台州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第三株”(景云《画松》)。
对台岳的“峻极之状,嘉祥之美”,孙赋早有“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极赞。唐代诗人同样有“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杜甫)、“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寒山)的品评。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李白)天台山多奇峰、怪石、幽洞、异瀑。主峰华顶高米,是天台山脉的主峰,伫立山顶,四顾峰峦,层层围裹,状如含苞欲放之荷花。峰顶四周常有云涛翻腾,变幻多端,置身其中,恍若在仙境中一般,令人飘然欲飞。天台山还是人文荟萃之所。早在汉晋六朝,葛玄、葛洪、陶弘景就来山上修道炼丹,昙猷曾在此开山坐禅。而后,名僧高道纷纷进山,或开宗立教,或隐居著书,寺院道观遍布,因此天台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佛国仙山”。自东晋以来,天台山一直是人们神往的胜地,历代文人高士如王羲之、谢灵运、李白、孟浩然、苏轼、鉴真、朱熹、陆游、汤显祖、王士性、徐霞客、石涛、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郭沫若等,皆慕名前来,并吟咏赞美,留下许多不朽的名作佳品。
李白与天台山的部分诗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作别东鲁诸公)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送杨山人归天台
李白 客有思天台,东行路超忽。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 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且尽秉烛欢,无辞凌晨发。 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诗人多见重,官烛未曾然。 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
天台晓望
李白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赠僧崖公
李白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 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