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城探秘丨从所藏馆

和许多阳江人一样,我知道有个“从所”,但只知道它是一个藏书阁,一个阅览室,却不知道它还是一个收藏品的展览馆。所长谭义敏(下图左)把我(下图右)带到了位于北惯的一处四层半的住宅里。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将来的展馆,但现在却堆满了收藏品,从一楼到四楼,没有一个房间空着,甚至天台也不放过。未经布展的收藏品显得有点凌乱,但只要细心,你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这台手摇的留声机(看到右边那个摇把没?)。柜子是个音箱,喇叭是方形的。当然,比这更古老的东西也不少,明清时期的、甚至汉朝都有。下图的镂空雕刻是中国古代最流行的装饰。图案越复杂,雕刻的难度就越大,价值就越高,也就越能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在富人的家里,连椅子也刻画雕花。尽管这些木雕刻很难清理,但有钱人就是喜爱,因为,他们家里有的是下人,不把时间消耗在清洁镂空木雕上,这么多仆人岂不是没事干(呵呵,开个玩笑)?实际上,古代的手工业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现在比的是谁能成为网红,什么都不会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而古代比的是谁的手艺高强,反映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付出和经验累,没有哗众取宠的忽悠,你雕刻水平不高,就不会有人请你,你就会饿死,就是这么简单。现在不同,我什么都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我可以拍个小视频忽悠一下涉世未深的无知少男少女,立即猪笼入水,何必用台下十年功去赚那台上一钟的辛苦钱呢?诚然,工匠精神才是经济发展的坚实步伐!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张躺椅,不是皮做的,不是木做的,也不是帆布做的,它是用竹子做的。令人称奇的是,它还可以折叠。同样是竹制品的家具还有一张电脑台,且不说它的实用性,就它的创意(同样可以折叠)就已经令人折服(上面需要盖一块玻璃桌面,下图)。在这里,你随便一眼都能看到过去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这是一个柜子,柜门在画中的“门”中间打开,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是徒手画上去。当然,还有珍贵的漆画。除了这些文化、工艺的藏品之外,普通用品也是这里收藏的项目之一,它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民众消费倾向的痕迹。黑白电视机便是上世纪中叶的消费品代表。还有电子管收音机(需要预热的那种)和磁带收录机(或录放机),也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这里甚至连录像带都完好地保存着一批。这些已经是我经历过的历史了,当年我花钱买的录像带估计也应该有这么多了吧。不过,一副对联着实令我驻足。种德收福,履中蹈和。显然这是一副对联,但不是古代成联。古代成联是“种德收福,干国栋家”,而“履中蹈和”则是一个成语,显然,阳江人把古代成联改了,组成新的一副成联。为什么说是出自阳江人之手呢?我们现在到街上看看各家各户的对联,是不是有一副“厚德载福,和气致祥”的春联?很明显,这是一副上联平仄违律的对联,“德”和“福”都是入声,但作为意境,阳江人喜欢这种好意头的祝福,仍然出现在每年的春联上。这里从古至今(古到西汉,今至上世纪),从大到小(大到沙发躺椅,小到木匠工具、配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期待展馆早日落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jiangzx.com/yjsgr/9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