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
七十七年后刺史黄晟又筑罗城。
筑子城至今周年,
整整二十个甲子,值得纪念。
之前已经说过罗城及沿线的景观,
这次来说说老城的水及滨水名胜古迹。
翻开年宁波地图,可见城包着水,水围着城,老城内外,水城交织,江河湖漕池,无不皆备(图1)。即使在六十多年前,笔者老家百米开外,东边是湖(日湖),西边是漕(仓基漕),南边河(南水关里东河)外还有河(濠河)!“三江六塘河,双湖居城中”,“家映修渠,人酌清泚”,是宁波城旧时风貌写照。
宁波城的水是“活水”,来自西南山区,从长春、望京门水关入,由日、月两湖蓄,经气、食、水三喉出。而控制水出入多寡的中枢,在城中心鼓楼前的水则亭中(图2)。文献记载,宁波水则,郡守陈垲始设于淳祐二年()。吴潜知庆元(宁波)府时(-),将水则置在临近官署的月湖东北角,便于观察、传达。水则亭内有则水碑,碑刻“平”字,根据碑上水位变化,调控各处碶闸启闭。设水则后,城乡之水,蓄泄有度。官家斟酌从容,百姓受惠良多。为纪念治水贤官,水则亭东的平桥头,相继建起吴公祠(平桥庙)、陈徐二公祠,分祀宋制使吴潜、清巡道陈中孚和郡守徐敬。从古地图看,水则亭位于一丁字河口(图3),东为平桥河,南为大庙前河,西边的河道无名,可能因这里位于古月湖菊花洲东北,依然属月湖。今天的穿越,从水则亭开始由水则亭登上小舟,向西前行百余米后稍南拐,月湖就在眼前(图4)。眼前的月湖与古月湖差别很大,如果用“燕瘦环肥”比喻,现今的月湖是赵飞燕,而古月湖则比杨玉环还要丰腴。古月湖有十洲,现只剩四洲,月湖景区东西两岸虽已恢复六洲名称,但早已失去洲的模样。月湖北岸有银台第古建群,南宋时,这里为红莲阁,阁下偃月堤横贯湖滨,阁后是酿酒的地方,产双鱼贡酒,“郡酒务”所在。以前,银台第西侧有拗花河,河上有醋务桥,但在南宋时却为酒务桥,难道应了那句“好做酒、坏做醋”的老话?与银台第隔水相望是芳草洲,又称碧沚(图5、图6)。南宋时,是史守之别业,因甬上淳熙四先生之一杨简在此讲学,也称杨文元书院。明时,成了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别业,后为范祠。再后来,笔者童年时,它成了儿童公园,充满欢歌笑语、荡起幸福双桨的地方(图7)。芳草洲西边,对岸青石街、三板桥街,以前也是河道,有衮绣桥、青石桥、三板桥、廉津桥等,水流经菱池(图8)后南折,过马眼漕(图9)又东穿虹桥回归月湖(图10)。水道所围即古芙蓉洲水域,名播遐迩的天一阁就座落在芙蓉洲上。芳草洲之南是柳汀,月湖之水,此处最为宽广。“画船载酒及春晴,潋滟波光碧玉城”,“湖前湖后何缤纷,桥上人看湖上人”,古诗赞美的,大概就是这一带风光。柳汀多古迹,(图11)中尚书桥宋天禧五年()始建,初名“憧憧西桥”,后名“澄清桥”,明时因桥旁建有刑部尚书陆瑜牌坊,改称尚书桥。与“憧憧西桥”相对应的是“憧憧东桥”,也称馆驿桥,明大理卿陆世科建关帝庙后,改称为陆殿桥(图12)。众乐亭始建于宋嘉祐年间,郡守钱公辅建。志载,钱公治明之日,民和年丰,与众共乐,故名众乐亭。司马光、王安石等皆有诗咏是亭,天一阁存有众乐亭诗刻碑。全祖望称“吾乡湖上故迹,得见于诸宿老集中者,盖自是亭始”(图13)。
贺秘监祠是纪念唐朝诗人贺知章的祠堂,也称贺公祠,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因李白称贺为“四明逸老”,也称作“逸老堂”,祠内同祀李、贺。后又曾改称“隐德堂”,合祀汉黄公。超然阁,又称文昌阁,建于道光年间,是柳汀义学一部分,年迁至湖西马衙街口(图14)。柳汀古迹还有涵虚馆、四明驿、关帝殿、居士林和瀛洲接武坊等,遗憾的是前两者及众乐亭都已成了传说。(图15)为关帝殿、居士林滨水建筑。柳汀东西两侧的柳汀街,过去也有河道,东侧河道分界菊花洲(北)与月岛(南);西侧河道分界雪汀(北)与烟屿(南)。高丽使馆(遗址)、花果园庙、清真寺、烟屿楼等古旧建筑在其上。(图16)为雪汀湖滨。“小雨如酥露乍晞,屿花汀柳自相依”,紧挨在柳汀南面的是花屿。花屿出美景,(图17)为花屿西南侧,中间是湖心西桥,后曾被改建为梁桥。(图18)右侧袁宅门、墙、水、树的组合,触发吴冠中先生灵感,名画《双燕》孕育于此,(图19)是画景比对图。花屿东南侧老底子也属摄影网红地,这里的临水戏台及过路凉亭(图20),令中外摄影师难以割舍。图中戏台后面是古问字桥,明尚书张时彻在花屿建书院时造此桥,现今桥名永利,桥栏应从马眼漕东迁来,少了点书卷气。再后的斜坡应是陆殿桥西堍。花屿也传奇,(图21)是沟通月岛与花屿的湖桥,现今老城内唯一幸存的老石拱桥。拱桥右侧观音兜山墙处是月湖庵,更早时,称湖心寺。志怪小说《双头牡丹灯记》中,镇明岭下乔生遇丽卿,从湖桥上经过,到湖心寺幽会。现在月湖庵成了日本画师雪舟纪念馆。乘着小舟,继续南行。与花屿隔水相望是竹洲,旧称松岛。“影参岸柏童童绿,叶蔽汀兰淡淡香”的竹洲,清秀幽静。(图22)竹洲以文著称,文脉源远流长。北宋时,著名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在此讲学。南宋时,丞相史浩筑真隐馆,晚年在此读书,并设有竹洲三先生书院。明时为全氏别墅,建有淡平斋(藏书)。清光绪五年为辨志精舍(书院)。民国时是女子师范学校、中山公学、女子中学等。再后来就是宁波二中,为笔者的母校(图23-26)。竹洲绝湖而东,是十洲中较难界分的竹屿。文献记载,竹屿北界牢家桥(后称社壇桥),南界昼锦桥,其范围应为南社壇弄(北)、镇明路(东)、梅园庙弄(南)所围区域。年代梅园庙弄西南侧尚有河漕,漕上有洞天南桥,此河漕当为古月湖遗存。竹屿南侧的林宅,堪称宁波建筑精华,砖、石、木雕工艺精致,尤其是砖雕,让人叹为观止。林宅的门楼、影壁、园林和兰亭序碑刻等,值得一观。(图27)是竹洲古津,二中西桥,建于年。此桥西堍,原有座锦里桥,桥下湖水经此西流,水北为烟屿,水南为湖西岙底。岙底有湖市,买卖鱼虾蚌螺、菱芡莼菰等水生物。月湖渔民大多居住在岙底,“岙底渔家闲晒网,不知何处有湖鲜?”岙底还有大坂田,“湖边负郭水田多,春雨农家一笠蓑。”古时的岙底,是现代人的诗画从岙底水仙庙,依城墙蜿蜒向东,至长春门,以前有桃花堤,初春时节,桃红柳绿,景色怡人。沿桃花堤从月湖东南穿过望湖桥,在南门锦照桥(俗称兵马司桥)前,有一流北上为南水关里直河。锦照桥东是南水关里东河,河东端有日湖桥,南宋时称浮木桥。(图28)为新建的风雨桥,原望湖桥位于此桥东侧。月湖至日湖间水道长约米,其中兵马司桥以西水面十分宽广,最宽处甚至超过日湖,是普通城内河道的四五倍。而兵马司桥以东的南水关里东河,河北有牛尾漕、仓基漕(图29)等分支。以上迹象似在佐证:月湖日湖,原为一湖,后因人口繁衍,水体不断被侵占,最后分解成两湖。穿过日湖桥,即是日湖。(图30)是日湖全景,湖北侧建筑为水月桥、文昌阁、吕祖殿、延庆寺等。(图31)为日湖东端的白龙王庙,可见有湖水入庙中。《湖语》载,庙下有龙湫,可能即指此。日湖东端的水道一分为二,一北流至莲桥街再二分,一从白龙王庙后向东北流,过明州桥后称岳庙西河,此河与城墙大致平行,一路北上,沿途西纳塔儿桥、青龙桥、狮子桥、澄清桥四处来水,穿团桥与县前河汇合,东经气、食、水三喉,排水出城外。从日湖穿水月桥北上(图32),到采莲桥前(图33)。水至此又分二脉,一沿莲桥街穿行香桥后又南折回日湖。古时,延庆寺所在是日湖中小岛,称莲花岛,水道所围即古日湖范围。现今此处竖有“日湖遗址”碑(图34)。
另一脉穿采莲桥,桥洞中看到的是细湖(又称小湖)。登上采莲桥北望,细湖一览无余(图35)。
细湖北端,俗称“三角地”,也叫龙舌尖。“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上级穿。两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龙舌尖即“地塔”塔尖所在(图36A、图36)。笔者童年时,这里建起了工艺美术厂,三角地堆满粗大的木料,常见工匠师傅在那里拉大锯。再后来三角地建起了街心花园。形销骨立的细湖大概实在太纤细了,后来被称作天封塔西河。如果将细湖看作是公鹿的头,细湖以北的水体,如同公鹿犄角,不断分叉。右侧分支以天封塔为标志一分为二:西为天封塔西河,与开明街平行,经王监、天封、石柱、重新、洗马、太和等桥,直抵县前河。东为天封塔东河,在天封塔前拐个弯后东流至嘉佑桥前又分为二支,一依大沙泥街,一依小沙泥街,均东流与岳庙西河汇合。沾天封塔的光,大沙泥街旁的天封塔东河有不少旧影(图37-39)。(图40、图41)疑是小沙泥街旁的天封塔东河。左侧分支是平桥河,约穿十座桥后北抵平桥。此河在普照桥前西分一支,在广济桥前又西分一支,在永安桥前再东分一支,然后在千岁坊光禄桥西拐,西拐后又分出一支经迎凤桥北流,最后到我们的出发地——平桥水则亭。普照桥前西分的,是南水关里直河(图42)。直河俗称蒋家带,沿河石板路称蒋家塘。机位所在聚福桥,也叫蒋家桥。桥两端道路称蒋金紫巷,后称蒋祠巷。河北有蒋园,河南有聚福庙即蒋公祠,供奉宋金紫光禄大夫蒋公浚明。这一带是宁波最早四大士族之一蒋氏世居地。据蒋经国日记记录,蒋介石败退台湾前,曾到此祭祖。后来,河北有宅题额“白水青松”,可能比较醒目,水道也随之称作“白水青松”小河,道路叫作白水巷。白水巷北侧还有一“腰带河头”,旧称腰刀湖、腰带湖,古竹湖所在。全祖望形容其“腰围如蜂,带垂如绣,潺潺湲湲,折旋迁就,宛然小蛮与我邂逅”。旧影中那占了近半河道的建筑,可能是“日湖世家”,《四明谈助》有“将蒋园庙前湖塘占出丈许”记载。现今这里是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也称月湖盛园。蒋祠巷消失了,但旧径仍在,它与“双桂名宗”老门头一起,承载着蒋氏往昔记忆。这街区还保留有灵应庙、盛氏花厅、杨坊故居、李氏宗祠等古建筑。南水关里直河的西北端,水路为丁字形,仓桥与紫金桥构成双桥景观。紫金桥以北称作大庙前河,大庙即灵应庙,也称鲍郎庙。大庙前河与镇明路平行,一路向北,与平桥河汇合。(图43)是大庙前的河道。宁波城内河道大多很窄,为便于船舶交会和方便货物上下,河道设有局部加宽的水仓,这里大概就是水仓的位置。图中桥梁即昼锦桥,因昼锦坊而得名,又因位于大庙前,俗称大庙桥,此桥是界分竹屿的标志,桥西北即竹屿。大庙前河桥梁密布,除了昼锦桥,还有小尚书桥、戒珠桥、镇明岭桥、湖桥、欢喜庵桥、九曲巷桥、太平桥、书阁桥等。大庙前河在湖桥前后又分出东西二支,西侧分支穿建碑桥,与月湖沟通(图44),东侧分支为县学后河,穿均奢桥与平桥河沟通。以上是南城水体,北城也有不少河池。横贯老城的中山路,分界城区南北,路右侧底下,原先也有两条河,贯通东西城门。
以鼓楼为中心,西侧在望京门内,称西水关里河;东侧在县衙前,称县前河。不知是风水或是其它什么原因,这两条河并非笔直贯通,而是在鼓楼前经月湖绕了个弯。(图45)即望京门上望西水关里河景象。西水关里河北侧主要有府西河、天宁寺西河、文昌阁西河、观音寺前河,大体呈三纵三横,互相交叉。交叉口桥梁,如东双桥、西双桥、南双桥等,应该如陈逸飞笔下那种双桥景观,可惜未见旧影。(图46)有可能是观音寺前河,因为图中的主体建筑,与现已迁至天一阁,成为天一阁西大门的观音寺十分相似。县前河北侧河道较少,仅西端有一府东河。(图47)为重见天日位于鼓楼永丰库遗址东侧的府东河。府东河过府后山后,东拐即到旧府学前,改称为府学前河,此河曲折多弯,东南西北几乎绕府学孔庙一周。(图48)右侧为府学西侧的黉河,俗称横河。在宁波,一般将主河末端称河头,支流末端称河漕。过去,城内除了河,还有不少漕、池及井。如仓基漕、藕尾漕、马眼漕、象鼻漕、章耆巷漕,蛟池(蜃池)、菱池、云石池、清澜池、洗马池、双池头等等,至于水井,那更是不胜枚举。(图49)为中山公园内方池。宁波老城外围,也非江即河长春门、望京门外,护城河围绕,塘河汇集;永丰门外,东江西河,互相映衬;和义门、东渡门、灵桥门外,江流环绕,水面广阔。(图50-55)为宁波老城六座城门外水城交织的景象。从三江口一带望城厢,宁波简直像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图56-58)。宁波的护城河也港宽水深,(图59、60)为长春门与望京门之间的护城河。宁波城悠久的历史,多水的环境,孕育出本土特色的水文化。宁波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舅舅舅舅,河里游游…”,“河水澎,一澎澎到河中央,大大鲤鱼抲三梗”的童谣;有“黄晟斩蛟”,“它山堰十兄弟血浸桩基”的传说;有天妃宫、白龙王庙、海神庙、平桥庙、水仙庙、佽飞庙、泽民庙等很多与水相关的祠庙。(图61)为江厦天妃宫大殿。宁波不少习俗与水有关:如上元节前正月十四之夜,宁波妇女结伴招朋走七桥、求福寿(图62)。中元节放水灯,“七月秋风海面凉,儿童竞插地藏香。连宵焰口江心寺,万盏红灯放水乡。”中秋节则以祠庙为会,迎神出殿赛龙舟,“…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八月中秋月饼圆,…鼓吹通宵闹画船”,说的都是宁波中秋节赛龙舟盛况。报载,是日鼓乐喧阗,仪仗繁杂,远近毕至,哄动城乡。宁波的龙舟竞渡,时间不在端午,也非纪念屈原。(图63)为永丰门外北斗河赛龙舟情景。“海船齐到大鸣锣,上水黄鱼网得多”。“城畔清池足芰荷,游人多唱采莲歌”。宁波的文学艺术如诗歌、舞蹈等也常涉及水。(图64)是宁波女子中学学生在表演“水鸟”舞蹈。作为开放城市,基督教的浸礼,也曾出现在宁波内河中(图6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今的宁波,是“一方水土养八方人”。水成就了宁波,水也会制约宁波。城内城外,领略旧时水城风貌后,忆古思今,我们大家要更珍惜水,善待水环境。鸣谢:本文(图8)引自《名城宁波历史图典》、(图40、41、56)引自《宁波-王之祥摄影珍存》、(图46)由北京李炬先生提供,(图7、16)未知作者姓名,部分图片出自相关图书馆书刊、水银先生作品、以及网络,在此诚表谢意。
求教:(图8)菱池,其平面形状与地图所绘不一致,存有疑问。(图40、41)小沙泥街,仅为据地图所绘,采用排它法作出的初步推测,尚不能确定。图中主建筑为当店及泰兴提庄。希望知情者不吝赐教。
留言有礼
精选留言有机会获奖
共10个名额
留言点赞数前5名,
各获得1套宁海明前特级望海茶;
(每套两罐,每罐62.5g,价值元/套)
留言点赞数6-10名,
各获得元话费直充
入选留言字数不得少于20个字~
活动截至4月30日16:00
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end-
宁波档案原创发布图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投稿公告
若您有相关宁波历史文化稿件可以发宁波档案邮箱nbdangan
.